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国法治的发展与完善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e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高风险时代,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成为事关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甚至人类社会发展命运的重要议题。在社会风险问题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各种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在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试图从法理的角度和风险社会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中国社会风险的现状,探索中国法治应如何回应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三大部分。引言部分指明了当前风险问题已经关系到每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对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是人类社会的现实需要。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状况,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一部分论述了风险社会的相关理论问题。本章从“风险”和“风险社会”的基本概念入手,分别从制度角度、文化角度,以及系统理论的角度对当前主流的风险社会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在新旧风险的比较中发现:人为风险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风险,并且其危害后果可能波及全球,现代风险的发生还与科技的应用密切相关,此外,风险社会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风险——制度风险。然后本文又将这一理论与中国当前的社会风险现状相结合,进而发现由于中国受自身社会结构和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领域都充满了风险,具体表现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社会风险,以及制度风险。显然,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的风险高发期。第二部分论述了风险社会给中国法治带来的挑战。由于中国立法的确定性和滞后性与风险本身的不确定性和超前性相冲突,中国的行政应急法律体系不健全,罪责刑法的理论和政策已经不合时宜,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理念和实践还尚有欠缺,加上我国法律的滞后性给司法机关在运用法律处理纠纷时造成了适用困难,导致中国法律在应对各种预测不到的风险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进而得出:中国的传统法治理念(立法理念、治理理念、权利理念和责任理念)和法治实践(立法、行政、司法等)都面临着风险社会的严峻挑战。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国法治对风险社会的回应。不确定性的风险在给中国法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为了能有效地抵御和化解风险,中国的法治理念及其实践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和调整。法治理念方面,就是要变革中国传统落后的立法理念,树立预防性的立法理念;摒弃传统的以政府为主的单一主体的治理理念,在全社会构建起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复合治理理念;实现权利观念从注重个体的“自由”转向关注公共“安全”;还要引入风险归责原则来弥补中国传统的因果关系规则原则所造成的难以认定责任主体的缺陷。具体到法治实践中,就是要改变中国简单、不科学的立法政策,有效规范科学技术的应用,本着保护环境的目的,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立法政策;完善我国行政应急法制体系;实现罪责刑法向安全刑法的顺利过渡;进一步提升环境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针对环境纠纷,逐步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此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民间的力量,积极倡导社区保障和家庭保障,拓展我国社会保障的空间,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保险机制以及社会、家庭和社区之间的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社会风险补救机制,以弥补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不足;司法机关要在司法权的合法运行范围内,充分发挥其司法能动性,妥善处理因风险问题引发的各种新型纠纷。只有这样,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中国才能顺利渡过风险社会,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社会企业是一种将商业运作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的创新型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有助于其"保护"使命的达成、"生产"目标的实现、文化传承主体与
<正>党员责任目标管理,是党组织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和义务为依据,结合单位和岗位实际,把党员的活动内容和效果分解成具体指标,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期进行考
与发达国家曾经面对的困境相似,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从工厂向周围环境直接排出的工业废水更是成为污染环境的最大隐患。因此,对工
展会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参与及良好的互动,而参展商的参展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观众的需求被满足的程度。鉴于此,笔者对专业观众需求视角下
德国比较法学在世界法学界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有组织的学术活动,比较法学最早开始于19世纪前期的德国,〔1〕而且其发展形态比较完备,其各个阶段在世界比较法学领域都富有代表
绩效考核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说其古老,是指作为一项评价组织或评价成员业绩的管理活动,自从有了人类群体和组织,就有了广义上的绩效考核。说其新兴,是因为作
竞技体育归根结底是优秀体育人才的竞争,后备人才则是发展体育的根基。如果抓不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找不到一条符合现代体育发展需要的训练竞赛新路,河南乃至中国的体育事业就会
<正>在贯彻和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中,尤其是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对策上,高等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抢抓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