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绿道(Greenway)的理论及应用目前是全世界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自1867年奥姆斯特德提出“公园系统论”开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国外绿道的理论研究已由单一的景观设计学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多学科交叉,相关的绿道建设也逐步由单一的线形游憩空间转变成为多功能多层次的复合型网络系统,从而使其成为解决当代生态问题及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地的绿道研究与建设方兴未艾。绿道在中国作为舶来品,传入时间相对较晚,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在未对国外的绿道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本地化改造的前提下,照搬国外的规划方式、建设途径等,在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普适性建设,故其建设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待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梳理了近30年来我国学者对绿道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对中国绿道理论研究和实际建设的思考。首先,利用文献计量法对绿道的现状进行研究,将其特点归纳为3个研究层面(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应用设计)、1+4的学科结构(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生态学、林学)和6个热点方向(复合功能、规划设计、城乡统筹、旅游开发、城市绿道、交通系统)。其次,运用样本数据特征与关注度图谱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将国内研究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依次为萌芽期(概念的引入),初步增长期(绿道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探索),快速增长期(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的建设和全国性绿道运动)。最后,通过对不同阶段绿道研究内容和热点进行论述,得出现阶段我国绿道研究的重点,即城市绿道的规划设计,并对其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多功能绿道的规划途径、城乡统筹规划理论的研究、绿道旅游功能的开发与管理、绿道与交通系统的耦合)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总结与思考之后,笔者提倡为保障国内绿道的健康发展,应更新传统的绿道观念,实现由“道”向“生态网络系统”的转变,并借用弹性景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网络、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来完善绿道理论;依据现状需求和国家政策,对绿道进行优化和升级,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发展模式,带动经济落后地区的绿道建设;对绿道的规划途径与方式进行改进,借助弹性手段和大数据技术,使得绿道建设活动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法律法规,使绿道建设有法可依,并切实提高民众对绿道建设和管理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