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否定评价构式“NP就X吧”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n1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口语表达中,“NP就X吧”是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类结构。本文在三个平面理论基础上对隐性否定评价构式“NP就X吧”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构式语法的视角,重点考察该构式的构式义、构件特征、语用特点及构式化动因等。本文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及范围,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理论。第二章是“NP就X吧”的构式义考察。本文通过构式“NP就X吧”与常规祈使句的对比研究,发掘其语表意义与实际含义迥然相异的特殊性质,将“NP就X吧”判定为隐性否定评价构式,指出其核心构式义为表示对行为人的某行为或状态进行否定性评价。第三章是“NP就X吧”构件的句法和语义分析。“NP就X吧”构式由“NP”“就”“吧”和不定项“X”构成,各个构件与构式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互动关系。“NP”的选用具有一定选择性;“就”具有“排他性”和“主观小量义”;“吧”具有“建议义”并表现出“互动性”特征;“X”的所指内容分为“回声式”和“总结式”两类,主要是谓词性词语。第四章是“NP就X吧”的语用分析。构式“NP就X吧”主要适用于对话语体。构式与言内语境之间存在五种框架模式,构式的言外语境主要表现在非言语伴随行为和交际双方人际关系。构式“NP就X吧”在口语会话语篇中能够促成连贯关系的确立,推进会话的互动。第五章是“NP就X吧”的构式化和演变路径分析。本文认为“NP就X吧”的构式化动因主要是主观化和语用推理,并对语法构式“NP就X吧”向修辞构式“NP就X吧”演变的路径进行合理构拟。第六章是本文的主要结论。
其他文献
《漢書》由班固彙整撰定,基本成書于汉章帝建初时期(公元80年),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開創紀傳體斷代史體裁的巨著,後人對其研究甚多。顏師古對《漢書》所作的注集結為“《漢書》顏師古注”(1),完成于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是《漢書》最詳盡、最好的注本,在訓詁、文字、音韻及其他學科上的影響極其深遠。顏注隨文而釋,其注音體例可總結為反切、直音、讀曰、如字、合韻五大類目
学位
《冊府元龜》(簡稱“《冊府》”)作為宋代四大類書之一,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但因其規模大、選材窄、引用出處不明等特點,古人對它的研究和利用寥寥無幾。作為大型官修類書,《冊府》在“宋四大部书”中的價值挖掘遠不如其他三部類書。而今現代學者雖然認識到《冊府》是一顆蒙塵的明星,但依舊沒有合適的方法處理材料,所以支撐《冊府》引文研究的材料大多僅限於某些部,《冊府》全文的引文研究涉及不多。鑒於此,在計
学位
报纸
报纸
现代汉语引述评价性构式“不V也得V”在互动交际中高频使用,但在可搜索文献中还未发现有学者将其置于会话序列中进行研究。在互动背景下对“不V也得V”构式进行系统地分析,一方面,可以为话语构式研究提供个案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全面认识构式“不V也得V”提供参考。本文先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不V也得V”进行构式判定,归纳概括其构式义为“言谈双方即便不认同某一观点或行为,但基于主/客观的因素,说话者自己或受
学位
《史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撰。《史記》“三家注”由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和唐張守節《史記正義》所組成,合刻本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三家注”在文獻學、語言學、史學及其他學科上的影響都非常深遠,其中大量的音切材料對語言學的研究十分有價明確。《史記》“三家注”採用“隨文附注”的注釋形式,就注音形式而言主要有直音、反切、如字、讀曰、標調和協韻這六類。據统计,《
学位
宣扬恐怖主义罪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行刑衔接不畅的问题,该问题的出现不仅反映出我国立法与司法部门仍然具有浓重的“刑法工具主义”思维,而且也反映出我国刑法学界尚未能为抽象危险犯的合理出罪提供一套令人满意的理论。就本罪可能的出罪路径而言,对抽象危险的实质化认定基本不能解决本罪行刑界分混乱的问题。强调对恐怖主义物品的独立司法认定也难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将恐怖主义目的解释为本罪成立的主观构成
期刊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章懷太子李賢等注。李賢等隨文施注,標音釋義以疏通文理,揭示句意,既方便讀者閲讀,也爲我們攷求被注字的音義關係提供了大量材料。《後漢書》李賢注共收錄音切1881條:李賢音切1810條(包括重複),其中直音636條,反切1114條,讀曰17條,協韻41條。李賢引音63條,共18家。劉昭音切3條,劉昭引音5條。論文運用XML技術對李賢音切進行了窮盡性的標記和提取,明確了音義匹
学位
類書是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的典籍形式,內容取材範圍廣泛,經史子集均有涉及;編排方法上分門別類,頗有章法;從資訊視角看可謂是古代的“資料庫”。因為適應當時學術、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編撰類書在成書之時,其文獻學、訓詁學等方面的價值並未被充分重視。但隨著時代發展,古籍傳抄過程中異文迭現,大量典籍亡佚,類書在校勘學、訓詁學等方面的價值逐漸得以體現。《冊府元龜》(簡稱《冊府》)作為宋代四大類書之一,保存了大
学位
《全宋词》是我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而重言词是宋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它们词义丰富、词性多样,在词作品中表现得非常灵活。本文以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为主要参照文本,以其中的重言词为具体考察对象,建立语料库,采用穷尽式统计法以及历时、共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尝试勾画出《全宋词》重言词的基本面貌,一探宋代重言词的主要特点,以弥补重言词研究在宋代的缺失,有助于探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