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颅颈交界畸形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常因压迫神经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后路减压及内固定手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后路枢椎固定常用椎弓根钉固定,但对于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风险巨大。Wright将枢椎椎板螺钉引入临床,但其研究多基于正常病例,对于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是否适用?本实验研究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枢椎椎板解剖与形态学变化,测量枢椎解剖学参数,探讨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通过比较枢椎椎弓根螺钉与枢椎椎板螺钉的抗拔出强度,为枢椎椎板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材料与方法50例颅颈交界畸形患者,经螺旋CT扫描后,构建枢椎三维模型,通过对三维模型选择性显示、切割及多角度旋转,测量与枢椎椎板螺钉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数据包括枢椎椎板上、中、下部分厚度,椎板高度,进针点至椎动脉孔内侧壁及侧块中点距离,椎板轴线与矢状面夹角。取7具干燥尸体枢椎标本分别进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和椎板螺钉固定,测试螺钉拔出力。应用SPSS软件对两组结果进行秩和检验。结果椎板上部厚度为(4.14±0.96mm),椎板中部厚度为(5.78±1.42mm),椎板下部厚度为(5.02±1.12mm),椎板高度为(10.88±0.85mm),进针点至椎动脉孔内侧壁距离为(31.23±3.86mm),进针点至侧快中点的距离为(27.23±3.37mm)椎板轴线与矢状面夹角为(43.59±2.96°)。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715.71±289.75 N),枢椎椎板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561.77±246.04N),经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P>0.0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通过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枢椎的影像学测量,约85%的患者可应用枢椎椎板螺钉进行固定。2枢椎椎板发生了不同程度和方式的畸形,个体差异较大,拟应用枢椎椎板螺钉进行固定的患者,术前应进行SCT检查并测量相关数据。3枢椎椎板螺钉最大拔出力数值上小于椎弓根螺钉,但可达到稳定的生物力学内固定效果,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固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