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转移航天器自主导航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对地面设备的依赖程度,以提高在轨生存能力和天基环境的适应性,轨道转移航天器需自行估计导航参数、实现空间快速转移。这对自主导航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轻小型、高精度、长航时、全自主的导航技术是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近些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的多家航天单位均竞相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也一直进行着航天器自主导航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但总的来说,国内自主导航技术及应用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本论文针对从轨道高度1000km转移到轨道高度36000km的中高轨轨道转移航天器设计全程自主导航方案,使其满足飞行4h,位置误差不超过5km、速度误差不超过2m/s、姿态误差不超过0.5°的精度要求,建立算法模型,仿真验证其可行性,给出方案的支撑条件,论证关键指标,为工程化实现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惯性导航系统是经典而又广泛应用的全自主式导航系统,具有隐蔽性好、不受外界干扰,不受时间、地域和气候条件限制等诸多优点,故在自主导航方案设计中优先考虑。本文对转移轨道惯性导航方法建立算法模型,完成数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由于惯性测量误差随时间积累,导航误差逐渐发散。单纯依靠现有轻巧型仪表惯性测量的自主导航方案不能满足精度要求,需与其他导航方式进行组合。  天文导航被动式测量,自主式导航,导航精度较高,抗干扰能力强,可同时提供位置和姿态信息,导航误差不随时间积累。各种星敏感器的发展不断地促进着天文导航的研究。紫外敏感器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精度高,极具研究价值与发展潜力。但其应用于中高轨时,不同轨道段的成像具有较大差异,全程转移轨道有不可见段,并且存在地心距测量误差大的问题。对此进行了改进,对紫外敏感器视场角范围提出了需求,采用中心视场和环形视场同轴的结构,仅以地心方向矢量作为观测量降维输出,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估计出航天器的位置、速度以及姿态。对该方法建立算法模型,仿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研究了测量精度、滤波周期对导航精度的影响,分析了系统的可观性。  基于紫外敏感器的自主导航虽满足导航精度要求,但是输出不连续,过程中若多次变轨,由于没有惯性测量,变轨过程中紫外导航误差大不可用,因此需考虑捷联惯性/紫外敏感器的组合导航,结合两种导航方式,优势互补,以提高系统的精度。组合导航采用全捷联式、最优估计组合模式,姿态和位置作为反馈校正量。最终仿真结果,紫外敏感器测量精度0.01°(1δ)、陀螺零位误差0.01°/h,飞行4h位置误差2.3km,速度误差0.26m/s,姿态误差8",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方案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以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为应用背景,开展指令线加密技术研究,为进一步提高防空导弹武器指令线的安全性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设计了一套适应
该文利用Lagrange方法建立了基于近似完整物理结构的Stewart平台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避免了现有模型中存在的系统物理模型过于简化、不考虑负载、忽略系统哥氏力和离心力的影响
COD值是反映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一项综合指标.有效的检测污水的COD值,是控制污染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COD测试仪或者为离线测定,或者自动化程度低.因此,寻找一
本文简要回顾了直线电机的历史、发展和应用情况,以及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研究现状和已经取得的成绩。且对永磁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直线电机中的应用,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基本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同时,也探讨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矿井监控系统软件中的应用。 矿井监控系统软件是整个监控系统
随着社会生产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网络控制系统日益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并成为控制和自动化领域发展最快的部分.但是目前的各种网络控制系统却面临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社
该文将全球定位技术(GP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地理信息技术(GIS)及Web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一套基于B/S模式的3G(GPS、GSM、GIS)的车辆监控系统.对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
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是实现网络安全的基础设施,它为网络提供以公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机密性、完整性、认证和不可否认性等安全服务,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在深入分析PK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人口增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2011年中央1号
该文论述了《胫骨骨折自动整复机器人研究与设计》项目中的自动接骨仿真系统和X光图像分析部分研究与设计. 在自动接骨仿真平台的设计中采用在CT断层图像间插值的技术,仅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