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yBody的汽车驾驶员坐姿生物力学特性分析及舒适性设计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背痛是汽车驾驶员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研究表明,不良坐姿以及振动会极大增加下背痛产生的风险。而驾驶员长期处于振动条件下,且需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建立人体坐姿骨骼肌肉模型并分析在不同坐姿及振动条件下的人体生物力学特性,对驾驶员职业性腰痛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不良坐姿以及振动参量对人体肌骨系统的影响机理,借助于Anybody Modeling System (AnyBody Technology A/S, Aalborg, Denmark)生物力学建模软件建立坐姿人体肌骨模型,对可能造成驾驶员骨骼肌肉疾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不同坐姿下人体骨骼肌肉受力情况研究了不良坐姿对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为研究驾驶员下背痛的产生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课题利用Vicon Motion System(Vicon, Inc., Oxford, UK)运动捕捉软件分别采集了受试者在直立、驼背、前倾、后倾、左倾以及右倾坐姿下的人体骨性标记点的位移数据以及测力台信号,将其储存在C3D文件中,经过滤波处理后输入到AnyBody肌骨建模软件中进行驱动,从而建立不同的坐姿下人体的生物力学模型。通过逆向动力学方法计算不同坐姿情况下人体的肌骨受力。结果表明直立坐姿时腰椎L4-L5之间的压力最小,前倾坐姿时腰椎间压力要高于后倾坐姿。2、基于AnyBody建立动态条件下驾驶员坐姿模型本课题基于AnyBody肌骨建模软件建立了处于舒适坐姿下驾驶员坐姿模型,并分析了靠背倾斜角度对肌肉活动程度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振动频率以及靠背倾斜角度对人体腰部、腹部、腿部肌肉活动程度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振动频率与靠背倾斜角度均会对人体肌肉活性产生明显影响。3、振动模拟试验利用振动模拟实验,分析振动频率在3Hz、4.5 Hz、6 Hz、7 Hz 以及 8 Hz,振幅为1.5mm时人体生物力学特性。通过NDI三维测量仪(Northern Digital Inc., Waterloo, ON, Canada)记录不同振动频率下座椅及实验人员头部的位移,数据经过滤波处理后计算座椅-人体头部传递率(seat to head transmissibility, STH),通过与模型中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从座椅-人体头部振动传递率方面验证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同时,测量振动前后实验人员腰部竖脊肌的肌氧饱和度含量变化情况,确定不同振动频率对竖脊肌肌肉活动程度的影响,并与模型中所得到的肌肉活动程度的理论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从驾驶员肌肉的疲劳程度方面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经济的高速发展促成了城市的快速更新,新城市、新建筑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遗失,使城市的地域性特征渐渐地消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愈演愈烈。近年,随
农业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和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现在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大量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对旅游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体系进行必要的完善显得更为重要。在此背景之下,我们要对旅游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要想确定旅游服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参保人数和医疗保险基金额度快速增长,医疗服务和资金的监管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险管理的监督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仅仅依靠自
北京银商商务有限公司是北京地区最早的支付企业,在成立的最初几年,依托人民银行、中国银联的政策支持,除了北京地区的商业银行,基本没有其他竞争对手,但随着支付市场的开放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关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已经提上各国政府的议程。清洁发展机制自推出以来,在发展中国家运行良好,我国目前已经实施该机制近十年时间,国内外的清洁发展
西周青铜甬钟是中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这不仅因为它铸作精工,纹饰精美,是商周青铜礼器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器物,更因为西周甬钟较前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无
教育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要使他们学会学习。近年,各地较多强调通过不同科目或学习领域的学习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
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是当前危害全球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目前发现RA至少有21种血清型。但即使是在同一种血清型中,不同来源菌株之间的毒力也
通过对成人破伤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该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变迁,探讨影响破伤风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人群进行破伤风抗体浓度的调查,了解人群破伤风的免疫水平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