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和应用该药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日期至2015年01月,语种限制为英文及中文。全面收集利妥昔单抗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对照试验(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选择临床总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作为主要疗效指标,治疗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血肌酐、血白蛋白、补体C3、补体C4、24小时尿蛋白等指标作为次要疗效指标,不良反应事件(过敏反应、感染、白细胞减少、恶性肿瘤、腹泻、闭经、死亡等)发生率作为安全性指标。提取相关资料,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4篇研究进行分析,包括29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1)利妥昔单抗组的临床总缓解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OR=2.25,95%CI(1.35,3.75),P=0.002],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尸>0.1);(2)利妥昔单抗组的SLEDAI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WMD=-3.44,95%CI(-4.20,-2.69),P<0.00001],血白蛋白水平较常规治疗组高[SMD=0.60,95%CI(0.27,0.93),P=0.0004],两组间在血肌酐、补体C3、补体C4、24小时尿蛋白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利妥昔单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OR=0.5,95%CI (0.21,1.21),P=0.13]。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狼疮性肾炎,与常规治疗相比,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缓解率、降低狼疮活动度、提高血白蛋白水平,在降低血肌酐、改善补体C3和C4水平及降低24小时尿蛋白方面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与常规治疗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本系统研究纳入研究数量较少,样本含量较小,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均影响该结论的可靠性,故仍需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