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纳他霉素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300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他霉素(Natamycin)又称匹马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真菌抗生素,较低剂量可高效抑制酵母和霉菌,但对哺乳类动物细胞毒性极低,甚至无毒性。纳他霉素是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为GRAS (Generally Regarded As Safe)行列和食品添加剂的少数几种抗生素之一,己被美国等50多个国家认可使用,被应用于多种类食品的防腐,例如奶酪、发酵类肉制品、酸奶、饮料、酒和烘焙类食品,成为全球性范围内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纳他霉素由链霉菌属的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恰塔努加链霉菌(Streptomyces chattanoogensis)和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在好氧条件下发酵产生。目前工业化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纳他霉素发酵产量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近几年来,由于纳他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阐明,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如负调控基因的敲除以及特定路径调节物质水平的改变,来提高纳他霉素的发酵产率具有较大的可行性。胆固醇氧化酶(pimE)基因被证实在纳他霉素生物合成中起到信号蛋白的作用,本研究首先考察了异源胆固醇氧化酶对纳他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向S. gilvosporeus 712的发酵培养液中添加异源的胆固醇氧化酶对纳他霉素的生物合成具有促进作用。为在发酵菌株中更好地发挥胆固醇氧化酶对纳他霉素生产的促进作用,以褐黄孢链霉菌(S.gilvosporeus 712)为出发菌株,通过大肠杆菌-放线菌接合转移的方法将pimE基因整合到出发菌株的基因组中,过量而稳定的表达了pimE基因,得到工程菌株S.gilvosporeus swjs-801。摇瓶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工程菌株纳他霉素产量为1.74 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72%。且插入的pimE基因不影响菌体的生长。基因工程菌1-L发酵罐中发酵终产量达到7.0g/L,比对照菌提高了153%。对工程菌株S.gilvosporeus swjs-801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碳源、氮源及其他成分的优化,得到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豆粕粉15g/L,酵母提取物3.5g/L,氯化钠1 g/L,结晶硫酸镁1g/L,甘油60g/L,发酵初始pH 7.5,装液30 InL。培养温度29℃,转速220 rpm。优化后纳他霉素发酵罐产量达到7.98 g/L,较优化前提高了14.1%。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记忆障碍门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neur
采用水热、煅烧制备Co3O4/g-C3N4复合催化剂。用IR、XRD、TEM、UV-Vis、电化学对复合材料分析结果表明,Co3O4均匀地附着在g-C3N4的表面,形成异质结。阻抗曲线表面异质结能够
文物的无损检测对其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为后续的加固和保护提供有力的依据。针对传统超声检测设备增益小,回波信号特征少,难以满足石木质文物缺陷检测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基
在植物中DNA甲基化修饰在沉默转座元件,塑造染色质结构和调控基因表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20年对拟南芥DNA甲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现调控基因组甲基化修饰的相关基
目的:建立测定阿仑膦酸钠片含量的Cu2+络合反相离子对色谱-紫外检测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硫酸铜庚烷磺酸钠溶液(取硫酸铜1.0 g与庚
农用产品展示网站是通过对农用产品消费者进行市场定位分析,通过农用产品网上销售平台,然后针对性地提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工具、车辆、种子、化肥、农药等等农用产品。目前,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自形成CoFe2O4磁性液体,对颗粒进行了表征并测量了磁性液体物理性能参数。分析了自形成CoFe2O4磁性液体的弛豫特性。研究了自形成CoFe2O4磁性液体的热
机电工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下,机电工程施工管理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鉴于当前机电工程建设施工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并思考解决机电工
基于贵金属Pd具有较好的中温煤气脱汞活性以及Fe2O3具有良好的同时脱除中低温煤气中单质汞和硫化氢的能力,以(NH4)2CO3为沉淀剂在不同条件下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PdFe/Al2O3
<正> 为了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有时人们不得不借助和引进一些新的概念和新的方法。关于“企业人格”的假想和抽象,首先来自于本人对公共关系研究的需要。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