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出血模型不同时间点的脑含水量,灶周缺血区,凋亡细胞指标的改变,探讨大鼠脑出血急性期后血肿灶周水肿、缺血的变化。方法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45只,体重200g左右。按起病后不同时间各分为3d、5d、7d、14d、21d 5个组,每组各9只(3只对照+6只模型)。改良自体血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于脑出血(ICH)损伤后3d.5d.7d.14d.21d时问点进行脑含水量测定,2,3,5一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应用图像处理软件,结合病理组织学改变,比较各个时间点ICH模型血肿灶周水肿与缺血的演变过程。结果1.TTC染色:血肿周围色淡染,梗死带内径逐渐扩大,14d后变化最为显著(3d组:0.31±0.06mm:14d组2.03±0.13mm;p<0.01)。试验组3d~21d血肿面积逐渐减小,14d后变化显著(3d组:19.17±1.52 mm2;14d组6.91±0.59 mm2;p<0.01)。2.脑含水量:实验组含水量均高于对照组(3d试验组:82.23±2.71%;3d对照组:68.56±1.70%;p<0.01)。实验组3d~7d脑含水量达最高值,而后下降,至14d后基本恒定(3d组:82.23±2.71%;14d组:72.98±1.81%;p<0.01)。3.凋亡细胞: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3d对照组:1.90±0.51个;3d试验组:20.25±2.50个;p<0.01)。实验组3d~14d凋亡细胞持续高表达,14d后开始下降(3d组:20.25±2.50个;14d组:15.55±2.60个;p<0.05)。结论1、大鼠脑出血后,灶周表现为水肿缺血混合区域。3天~14天以水肿为主,14天后水肿相对恒定,以缺血为主。2、大鼠脑出血14天后,灶周脑神经元缺血改变显著,凋亡细胞明显增多。除缺血缺氧因素启动细胞凋亡,其它致凋亡因素以及如何有效抗凋亡还需进一步研究。3、应用本实验中改良自体血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可以在保证大鼠成活的基础上加大注血量,相比传统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制备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