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资本市场运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而健康有效的资本市场又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持。独立审计制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高质量的审计是资本市场有效的重要保证,而审计质量又由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共同组成。因此,审计独立性备受关注,堪称独立审计的精髓与灵魂所在。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价值的形成基础,其重要性几乎为举世所公认。注册会计师职业能赢得今天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审计的独立性以及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
随着国内外一系列审计失败案的不断浮出水面,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及整个行业的存在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审计实务界、理论界都对独立性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问题作些探讨。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概念本质分析→我国独立性现状分析→国外经验借鉴→规范与治理这一思路加以阐述。
第一章为民间审计独立性的概述。审计独立性的概念有助于我们从多视角认知独立性的涵义与性质。独立性作为审计的精髓,其发展与独立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是高度耦合的。因而从独立性的发展历史出发,结合不同历史阶段审计独立性的不同概念总结出一个广为认同的概念:精神独立与形式独立的双向独立性。既然把审计独立性提高到了一个灵魂与精髓的地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章从投资者、经营者、审计人员、社会公众以及政府五个方面简要说明其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民间审计独立性的产生做进一步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为完善资本市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市场与制度共同选择了审计独立性。
第二章,结合现实对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缺失之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走过了26个春秋,各项建设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从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发生的一系列造假事件,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难辞其咎。笔者通过六个视角加以剖析:事务所规模小,事务所之间竞争激烈;我国独特的审计市场环境;非审计业务的冲击;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与诚信危机。为进一步揭示独立性缺失的根源,运用了委托一代理理论以及博弈分析的方法,得出独立性缺失的两个根本原因:其一是传统审计委托一代理模式的扭曲,审计机构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明显处于被动;其二是管理当局与审计人员双方之间的“合谋成本”不高,而“合谋收益”却很高,从而博弈的结果就是双方最终选择了违约、不独立的均衡点。
第三章,结合美国关于独立性的最新规范,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进行借鉴。本章主要探讨了美国有关独立性的两个最新规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与AICPA独立性规则最新修订。通过对这两个规范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要将这些规范在我国特定的环境中作出适当的改变,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最终为我国的现实所认可。笔者建议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非审计业务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制方面可进行尝试。
第四章,通过前面三章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大的层面提出规范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相关建议。宏观层面,从两个方面入手:(1)政府通过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实施机制,来遏制有损独立性的行为;(2)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信誉评价机制及构建审计市场文化方面来改善我国的审计市场环境。微观层面,从四个方面入手:(1)加强公司治理,创新审计委托模式,淡化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2)强化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3)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4)诚信建设。通过宏观、微观层面的双层考虑,能有效完善审计市场的运行秩序,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