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体研究由来已久,且争议颇多,众说纷纭。其间主要涉及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方法论问题以及影响文体的因素等等。现代语言学产生之前,传统的文体分析常基于个体的主观感悟和体会,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韩礼德功能理论的文体分析能较好地处理以上问题。韩礼德认为文体即“意义潜势”或“有动因的突出”,主张从功能角度来诠释文体的性质和目的。
文体即意义潜势,韩礼德认为语言具有三种纯理功能:作者/讲话者作为观察者的概念功能;作者肼话者作为闯入者的人际功能;作者/讲话者作为语篇组织者的语篇功能,语篇功能将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关联成一体,共同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这三种功能的相互关联构成了“意义潜势”,而语篇正是作者或讲话者根据情景语境对意义潜势作连续选择而形成的。语言功能通过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基调和语式)向上与情景语境关联起来:同时,对语言功能的选择向下促动了对词汇语法系统的选择,从而形成了语法结构;对词汇语法系统的选择又促动了对音系或字系系统的选择,从而形成了音系或字系结构。所有这些选择都会成为决定语篇文体特征的因素。
文体也可视作“有动因的突出”。在情景语境的作用下,一种突出特征以“失衡’或“失协”的方式在语篇中得以前景化,获得文体价值,前者建立和强化常规,而后者违反和破坏常规。失衡和失协可以体现在语篇的各个层面中,从音系或字系层直至语义层。这些突出特征在英语诗歌中尤为常见。
在此理论框架下,本文从意义潜势和有动因的突出这两个角度应用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分析了丁尼生的诗《鹰》。在该诗的功能个案分析中,首先分析了这首诗的情景语境,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不同于日常交际谈话,不受语境的束缚,但同时又可以通过暗示或想象在诗中创造语境,因此一首诗的情景语境常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层面,而语境中对应的三个语域变量也会随之变化并影响意义潜势;其次,应用功能语言学理论从及物性、语气、主位结构等方面分析《鹰》的语言结构,揭示该诗在语义层面的意义潜势及作者的内在意图;最后,分析《鹰》的表层语法特征,阐述了《鹰》这首诗的内在语义潜势如何影响语法层面的系统选择,并导致了字系、音系等方面的文体突出特征,而正是这些语法层面有动因的突出强化了《鹰》这首诗的主题和主旨,塑造了鹰傲视长空却急坠海底的象征形象来悼念其挚友的早逝。
《鹰》的功能个案分析表明,应用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意义潜势和有动因的突出两方面来分析英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下对英诗的阐释和解读能够相对客观,避免因人而异的主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