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近10余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发现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淋菌性尿道炎(GU)和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治疗后仍有会阴部、双下腹不适、坠痛、排尿或射精疼痛、排尿不畅、尿道灼热感、尿频、尿急、尿痛等各种前列腺炎相关症状,部分学者针对这一类患者,认为可诊断为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既往对这一类前列腺炎的病因研究认为它们的发病机制与传统的慢性前列腺炎相似,除了病原微生物感染因素外,还有一些非感染因素,如精神心理因素、前列腺内尿液返流等;但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方面有所不同,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病人可能经多次反复抗生素治疗,故条件致病菌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而非细菌感染以支原体、衣原体占的比重较大。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在心理和机体上对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头痛、头昏、失眠、乏力、精神萎糜等精神神经症状较为明显,部分患者来就诊时几乎失去进一步治疗甚至生活的信心。目前的治疗方法仍以抗生素治疗为主,辅以中药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但疗效欠佳。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进一步弄清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减少耐药的发生。对于其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原体中,解脲脲原体是否引起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及其感染率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有很多文献报道在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发现解脲脲原体,但这些研究未能确定检测出的解脲脲原体确实来自前列腺而不是尿道粘膜,即对病原体来源定位不明确。本次研究旨在通过收集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其临床特殊性;应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参照“四杯法”的定位原理,探讨解脲脲原体在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发病中的意义。
目的:
1、根据“四杯法”的定位原理,利用荧光定量PCR法定位检测解脲脲原体并探讨其在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发病中的意义;
2、了解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细菌性感染的情况;
3、分析并评价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细菌和解脲脲原体之间的相关性;
4、对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了解该群患者临床特殊性。
方法:
共收集在我科性病门诊就诊并且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43例,按照“四杯法”的原理收集尿液和前列腺液标本,及前列腺按摩前的尿道试子标本,分别做前列腺液常规、细菌、真菌培养,尿液细菌、真菌培养,尿道试子及前列腺液的解脲脲原体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对比前列腺按摩前后标本中解脲脲原体拷贝数来进行病原体的定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评分(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CPSI)标准对每位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
1、通过对比前列腺按摩前后标本中的解脲脲原体拷贝数,在43例患者中2例解脲脲原体阳性,显示在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中解脲脲原体的检出率为4.65%。
2、43例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8例,检出率18.60%,其中7例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例大肠杆菌;真菌阳性1例为光滑念珠菌,检出率2.32%。
3、43例患者的CPSI评分介于15~38分之间。经比较分析发现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与CPSI评分无相关性,P值>0.05;细菌、真菌和解脲脲原体阳性者的CPSI评分与本组其他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细菌、真菌和解脲支原体阳性者的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与本组其他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
4、有明确的性病病史患者37例,占86.04%,其中淋病2例,非淋菌性尿道炎35例。使用过抗牛素治疗患者40例,占93.02%,70%的患者心理症状明显。
结论:
1、在43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利用荧光定量PCR进行定位检测,发现解脲脲原体的检出率为4.65%,细菌培养检出率18.60%,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28%,大肠杆菌2.32%,真菌2.32%。结果提示病原体感染中可能以条件致病菌为主,解脲脲原体仍可能参与发病。
2、临床上要注意不应单纯根据CPSI评分高低或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多少而主观判定是否存在细菌或解脲脲原体感染。
3、本组研究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微生物检出率25.58%,还有70%以上未能检出,提示临床治疗患者应全面处理,除药物治疗外,应综合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