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胃淋巴上皮样癌是一种罕见的胃癌组织学类型。因其发病的罕见性,文献中对该病的报道较少,且国际上目前对于该病尚无治疗方面的指南。为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及探索新的潜在性治疗方法,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检测PD-1、PD-L1在胃淋巴上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研究方法收集近年来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经病理确诊的所有原发性胃淋巴上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条件的病例。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病例18例。另收集同时期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普通胃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例,随机选取28例作为对照组。于病理标本档案库中调取以上两组患者的蜡块标本,重新进行HE染色及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PD-1、PD-L1的表达情况。收集整理数据,应用SPSS 2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适用条件对部分临床病理数据以及PD-1、PD-L1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或连续性修正卡方检验;对其余临床病理数据采用student检验;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D-1、PD-L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P<0.05判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与普通胃腺癌组相比,胃淋巴上皮样癌组病变位于胃近端的比例较高(P=0.040),为66.67%;在pTNM肿瘤分期方面分期较低(P=0.005),以Ⅰ~Ⅱ期的低分期病变为主,为77.78%,且同分期的肿瘤直径较大(P=0.040,P=0.023);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低(P=0.029),为38.89%;淋巴结转移平均数目较少(P=0.020);Ki67 指数较高(P=0.029);OS 较长(P=0.019)、DFS 较长(P=0.01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发病年龄(P=0.092)、男女性别比例(P=0.297)、溃疡型占比(P=0.754)、早期癌占比(P=0.891)、有神经侵犯或脉管癌栓占比(P=0.813)、HER-2表达阳性率(P=0.447)、总生存率(P=0.447)、1年生存率(P=0.578)、2年生存率(P=0.17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胃淋巴上皮样癌组中CD3+T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高于CD20+B淋巴细胞比率(P=0.000),CD8+T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高于CD4+T淋巴细胞比率(P=0.00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胃淋巴上皮样癌组中PD-1表达阳性率22.22%(4/18),与普通腺癌组的17.86%(5/28)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D-1的表达情况与OS呈现出强负相关性(rs=-0.670,P=0.004),与DFS呈现出强负相关性(rs=-0.670,P=0.004)。PD-1的表达情况与发病年龄(P=0.368)、肿瘤浸润深度(P=0.715)、肿瘤直径(P=0.556)、淋巴结转移数目(P=0.390)、神经侵犯或脉管转移(P=0.377)、HER-2 表达情况(P=0.084)、Ki67 表达情况(P=0.654)、CD3+T细胞比率(P=0.134)、CD8+T细胞比率(P=0.088)均无相关性。4、胃淋巴上皮样癌组中PD-L1表达阳性率88.89%(16/18),与普通腺癌组的21.43%(6/28)相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D-L1表达情况与肿瘤直径(rs=0.652,P=0.003)呈现出强正相关,PD-L1与OS呈现出中度负相关(rs=-0.516,P=0.041),与DFS呈现出中度负相关(rs=-0.522,P=0.038),与CD3+T细胞比率呈强正相关(rs=0.711,P=0.001),与CD8+T细胞比率呈极强正相关(rs=0.817,P=0.000)。PD-L1表达情况与发病年龄(P=0.144)、肿瘤浸润深度(P=0.057)、淋巴结转移数目(P=0.169)、神经侵犯或脉管转移(P=0.344)、HER-2表达情况(P=0.576)、Ki67表达情况(P=0.752)均无相关性。PD-L1表达与PD-1表达无相关性(P=0.345)。结论1、胃淋巴上皮样癌通常为未分化癌或分化不良,Ki67表达指数较高,表明其恶性程度较高。2、胃淋巴上皮样癌的免疫微环境特征为:肿瘤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CD3+T淋巴细胞明显多于CD20+B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明显多于CD4+T淋巴细胞。3、PD-L1在胃淋巴上皮样癌中呈现高表达状态,提示PD-1/PD-L1抑制剂可能是其新的潜在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