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汉语国际教材建设较多关注“显性课程”,即汉语语言要素和技能的学习,较少关注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即学校显性课程中有意无意渗透着的关于知识、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隐性因素对留学生文化心理的影响。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教材中一些消极的“隐性课程”会加深留学生对中国的偏见,既影响其学习汉语的情感态度,也会导致汉语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本研究将“隐性课程”引入国际汉语教材研究中,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国际汉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及其影响。首先,本研究分类对比了《发展汉语》和《中文听说读写》中的“隐性课程”,并根据“隐性课程”构成标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得出积极和消极的“隐性课程”;然后,根据构成标准评价结果,进一步开展“隐性课程”的效果标准评价,编制了针对国际汉语教材“隐性课程”的影响调查问卷,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开展了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在比较全面评价分析国际汉语教材“隐性课程”后,本研究发现两套中级汉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主要涵盖语言知识、跨文化知识、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情感等。其中,89%的“隐性课程”符合构成标准评价,是积极的;11%的“隐性课程”不符合构成标准评价,是消极的。效果标准评价结果得出,教材“隐性课程”主要对学生的文化心理层面产生影响,符合构成标准的“隐性课程”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符合构成标准的“隐性课程”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最后,本研究从教材编写者和教材教育者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开发国际汉语教材“隐性课程”的建议:课文内容应以中国当代文化为主,并配以网络教辅材料,注释和图片应隐含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汉语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正确应对教材“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并潜移默化地培养留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