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师生跨文化交往过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无不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由于师生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休克、文化冲突和文化定势等问题不可避免,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差异问题,研究对象是中国某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十一位教师和来自二十一个国家的四十六位留学生,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跨文化交往的真实情境出发,以跨文化交往理论为基础,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对他们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交往、行为举止、交际方式、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交际动机与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重点探讨了文化差异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文化差异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等级文化”所形成的师生间的权力格局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必须逾越的一道屏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够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具体而言,本论文首先展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文章通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整体特征的描述、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文化差异对师生语言和非语言交往的影响、文化差异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等四方面描述和分析了文化差异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指出文化差异渗透于整个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之中,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  随后,论文根据文化差异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不同方面的表现,揭示了文化差异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指出这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秩序、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等六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论文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和影响进行全面的总结,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文化”是导致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中国教师、亚洲学生和欧美学生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并通过笔者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差异问题的观察和访谈,以跨文化交往理论为基础,从藉冲突达致共识:师生意义协商的重要性、从失衡臻于和谐:教师文化偏见与偏爱的悬置、走进学生的心灵:心理相容的情感策略,以及不断完善的自我: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等四方面提出了有利于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并对本研究的价值和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其他文献
我国成为老龄化社会后,发展老年体育突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制定与实施切实可行的老年体育政策是发展老年体育事业的首要保障。全民健身计划已实施十余年,至今未专门制定老年体育
本文给出了一种适用于高数据速率和高速移动环境下的新型有效的信道估计方法 双正交通道信道估计方法 (CETOC ,ChannelEstimationbyusingTwoOrthogonalChannels) ,这种信道
芬兰Ivalo机场棒极了.它好袖珍,似乎只有两个仓库那么大;它让人想起圣诞节,毕竟机场上的天空中时刻有北极光伴随.魅力十足是这个芬兰最北的机场的特点,如果非要另加一个,就是
期刊
景程一直以来都在以A级车的价格来提供接近B级车的性能表现,但市场表现总让人感觉不愠不火。即使撇开外形和内饰等略显落伍的视觉效果因素,车内的配置总是让它对于B级车市场
期刊
撒欢之后前轮在山路上来回摆动,带着吱吱的尖叫声经过摄影师,威尔士的干石墙之间回响着的愤怒的四缸发动机声,以及把车送回车主手上之后的很长时间之后, evo制作人员会在闷热
期刊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YxAl5O12∶Ce3+系列荧光粉,用多晶X射线衍射、SEM及荧光光谱对YxAl5O12∶Ce3+系列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x从2.64递增到3.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些新的课堂实践方式被推广至中小学。在变革性实践落实为真实课堂样态的过程中,学校话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根据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将学校话语
如今,商界领袖要发现增长机会并逐年实现业绩目标并不容易,但他们深知,未来的任务更为艰巨:在情况更加复杂的未来,客户和其它利益相关者愈加希望企业为重要社会问题做出更多
在ATM网络有效和稳定的运行过程中,拥塞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提出一种方法来设 计基于速率的流量控制机制以便调节ABR服务并有效地控制网络拥塞.目标是在多个竞争用
作家胡平的新作《瓷上中国》将景德镇置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等多重坐标系中,从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等多个角度探寻这个千年瓷都,为世人了解瓷文化、了解中国打开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