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土家族厄巴舞为研究对象,植根于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断龙山乡这一地区作定点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最终得出厄巴舞是一种被创作出来的传统这一结论。于是,笔者“将计就计”索性以“被创作的传统”作为视角对土家族厄巴舞进行深度的文化剖析,在解释人类学、“传统的发明”、舞蹈身体语言学的理论支撑下,主要分析和阐释了厄巴舞的形态,以及厄巴舞如何被创作并成功申报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对“传统”被创作得出新的认识,以寻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可行性。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述说了本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和理论;第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厄巴舞的形态,从背景、动作、音乐、服饰四个方面对其作出了较细致的描写,同时还对厄巴舞的存在空间简要说明;第二章节以厄巴舞是一种被创作的形态为视角,谈及了舞蹈的雏形,并记录了笔者在田野过程里与创作者的对话,通过获取田野实录的重要信息,笔者对厄巴舞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并具体分析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第三章节,详细且明确的讨论了笔者对创作“传统”的看法,挖掘创作“传统”样式的心理和力量,且分析了传统被创作的意义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文章的结语阐释了本文的核心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等同于传统文化,文化大革命之后,许多的传统在重新建构与恢复的过程中,流失了其本真的模样,发生了质的改变,甚至许多地方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去开发和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的建设地方旅游文化与经济,从而引发传统被创作的现象。笔者希望以被创作的厄巴舞为个案研究,以此来帮助名副其实的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