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起源于垂体胚胎发生过程中残存的扁平上皮细胞,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7%,占鞍区肿瘤的30%。颅咽管瘤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其主要引起压迫症状,临床特点有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颅内压增高、视力及视野障碍、尿崩症以及神经和精神症状。目的颅咽管瘤虽系良性肿瘤,但因肿瘤与周围下丘脑、第三脑室、视神经、垂体柄以及鞍区重要血管、神经结构关系密切,使开颅手术不易达到全切,复发率相对较高,常伴有不良的预后,仍然是神经外科治疗领域较为困难的疾病之一。目前对该肿瘤有较多的临床治疗措施,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但是因为相关治疗的特异性,几乎难以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所以目前对其最佳的临床治疗方案仍然存在较多争议,而本课题主要讨论立体定向Ommaya囊植入内放疗对囊性颅咽管瘤治疗的方法、效果。对象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01月至2012年06月期间所入院,检查证实囊性颅咽管瘤患者共23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男性多余女性,性别比例约1.3:1。患者年龄12-57岁,平均年龄31.5岁。患者经头颅CT及MRI检查均显示肿瘤囊腔位于鞍上,直径2.5-6.5cm (2.5-4cm者13例,4-5cm者9例,大于5cm者2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进行性视力视野障碍,发育及性功能障碍,精神症状,多饮多尿、睡眠障碍等下丘脑损害表现。方法先使用国产安科ASA-602S型高精度立体定向仪精确定位后行囊性颅咽管瘤穿刺,穿刺并置入储液囊,经储液囊穿刺抽吸囊液后一次性注入放疗药物。根据瘤腔大小,按注入放射性核素剂量(μCi)=27.4V/f向瘤腔内注入胶体磷酸铬。瘤腔未消失者门随访中需再次治疗的据囊腔大小再次计算胶体磷酸铬使用量。结果23例患者抽出囊液在12.5-45ml,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立即有改善,高颅压症状缓解,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多饮多尿、闭经-泌乳综合征等内分泌症状减轻,精神症状好转。术后随访6-30个月,临床症状持续改善。本组病例中,瘤腔消失或仅留斑片状钙化灶者8例;9例复查瘤腔持续缩小达2/3以上;4例于术后9-13个月瘤腔缩小后再增大,给予再次抽吸并内放疗治疗,术后瘤腔缩小约1/3-1/2,后随访定期抽吸囊液;2例因肿瘤实质部增大行开颅手术治疗。结论囊性颅咽管瘤治疗的目的在于解除肿瘤压迫,防止复发。立体定向Ommaya囊植入抽吸内放疗对囊性颅咽管瘤治疗是一种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