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曼不动杆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之一,随着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增加,联合用药治疗常常作为临床治疗的策略。氨基糖苷类药物因具有高效、广谱、杀菌的作用,为联合用药的选择之一。以往对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产生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上。2003年起,一种新的介导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质粒介导的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被报道。迄今在革兰阴性菌中共检出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rmtE和npmA。与修饰酶耐药机制不同,该酶直接作用于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的靶位,使药物与靶位的亲和力下降,导致泛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ERIC-PCR方法建立于1991年,最初应用于肠杆菌科的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1997年开始应用于不动杆菌属的研究。目的了解天津地区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及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携带情况;采用ERIC-PCR方法对分离自同期3名入住不同ICU患者不同部位的8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对天津地区不同年份收集的两部分鲍曼不动杆菌共204株(2006~2009年组52株,2010~2011年组152株),采用全自动药敏鉴定系统、琼脂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菌株的药敏情况,对2010~2011年组菌株进行临床资料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04株菌扩增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ERIC-PCR方法对同期来源于3例患者不同部位的8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同源性调查。结果1、20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三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50%,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于40%,左氧氟沙星为34.80%,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为12.25%,未发现多粘菌素B耐药菌株。同时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株106株。多重耐药株115株,占56.37%(115/204)。2、2010~2011年组菌株除多粘菌素B外,对其余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2006~2009年组,其中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由44.23%和42.31%上升至57.89%和55.26%。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也分别由36.54%和1.92%上升至57.89%和15.79%。多重耐药株所占的比例由40.38%(21/52)上升至61.84%(94/152)。除多粘菌素B外,ICU来源的菌株对其余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ICU来源的菌株。1CU中多重耐药株占94.37%(67/71),明显高于非ICU中所占的比例33.33%(27/81)。3、标本分布:ICU病区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高,占46.71%。4、armA基因阳性株共89株,占43.63%(89/204),均同时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在同时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株中占83.96%(89/106)。armA基因阳性株均为多重耐药株,在全部多重耐药株中占77.39%(89/115),未检出其他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阳性株组对除多粘菌素B以外的其余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株的比例明显高于armA阴性株组。ICU中鲍曼不动杆菌armA检出率为73.24%(52/71),高于非ICU中armA的检出率25.93%(21/81)。5、分离自A、B、C3名患者的8株鲍曼不动杆菌被分为5型,来源于A患者的痰、咽拭子、伤口分泌物及C患者静脉导管的4株菌为同一基因型,与来源于B患者脑脊液的菌株存在基因型相似或相关;其余3株为完全不同的基因型。结论1、天津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多重耐药株所占比例也较高。2、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三、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及氨基糖苷类耐药严重,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低,未发现对多粘菌素B耐药菌株。3、2010~2011年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株所占比例高于2006-2009年组。4、ICU来源的菌株较非ICU来源的耐药严重,多重耐药株所占的比例也较高。5、天津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armA基因,检出率43.63%(89/204),未检出rmtA、rmtB、rmt、rmtD、rmtE、npmA基因。armA基因阳性株均为多重耐药株,均同时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armA阳性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armA阴性株。鲍曼不动杆菌armA基因阳性检出率ICU病区高于非ICU病区。6、ERIC-PCR分型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基因分型方法,可用于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结果显示,菌株间存在克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