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油气成藏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各种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华北东部寒武-奥陶系潜山进行了分类,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区典型的潜山进行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系统性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潜山油气藏多类型的成藏模式。1.着眼于潜山构造,详细分析各潜山在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构造运动中所处的状态,将研究区潜山划分为印支期潜山、燕山早期潜山、燕山中期潜山、喜马拉雅早期潜山这些经历单幕次构造运动的潜山,以及在两幕次或两幕次以上构造运动的叠加下形成的潜山,共计三大类11小类。2.详细解剖6个潜山油气藏,建立4种成藏模式。燕山早期潜山在燕山早期定型,潜山可以接受早期油气藏被改造后重新运移的油气,之后虽然遭受次生改造,但还是保存了一定数量的早期烃类,古近纪进入主要成藏期;燕山中期潜山构造定型于燕山中期,上覆中生界,同期若有油气源则经历一次成藏过程,古近纪之后潜山继续被埋藏,进入主要成藏期,中生界各层系也可作为潜力储层;喜马拉雅早期潜山构造主要形成于古近纪,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也在古近纪,生储盖时空配置好,最有利于成藏,古近系断块可能与潜山同体系成藏;燕山早期+喜马拉雅早期潜山在发育和成藏演化过程中,早燕山运动造就了潜山顶面的复杂形态,早喜马拉雅运动破坏了前期的潜山构造,并使潜山定型,主要成藏期在古近纪。3.总结潜山油气成藏条件认为,古近系烃源岩是研究区潜山主要油气源,其次有下古生界和石炭-二叠系,运移通道有渗透性岩层、断裂、不整合面及其组合,寒武-奥陶系内部各层段之间以及与上覆地层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研究潜山油气成藏机制认为,异常压力是油气向潜山运移的主要动力,有油源断层和不整合面供烃两种方式,潜山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储集空间的排替压力影响油气的聚集与分布。4.综合分析认为,发育演化经历早喜马拉雅运动的潜山成藏最为有利,主要集中在各凹陷的中央断裂带上,其次为陡坡带和缓坡带;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要针对那些早期稳定、埋藏较深的古构造。与印支运动有关的潜山主要发育在济阳坳陷,主要受燕山运动作用的潜山大多发育在黄骅坳陷,冀中坳陷则大多发育主要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的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