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自来水氯胺消毒试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3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有关消毒工艺发展方向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实验及生产性实验,结合成都市自来水生产工艺状况、原水状况、管网状况,对氯胺消毒工艺设置、氯胺消毒剂量与灭菌时间的关系(CT值)以及消毒副产物变化情况等进行了针对性试验,对于氯胺消毒水与氯消毒水在管网中的混合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1)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和正交实验法,改变氯氨投加顺序、投加比例、原水状况、接触时间、PH值等参数,比较消毒副产物的含量、CT值及剩余消毒剂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 a)当氨氮大于0.3mg/l,氯氮比为4:1左右,滤后水2小时接触反应后,总氯大于0.8mg/l,即能达到国标要求的消毒效果。 b)氯胺在水体中的稳定性极佳,采用氯胺消毒方式对维持长距离输水管线中的剩余消毒剂作用明显;氯胺在水体中的初始消耗量明显少于自由氯,在原水变化情况下的波动也较小,生产控制的难度小于自由氯消毒。 c)采用氯胺消毒方式时,预加氯成为总三卤甲烷、卤乙酸生成量的决定因素,取消预加氯将大幅度减少氯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而对于滤后水消毒剂量(主要为一氯胺)的控制影响不大。 (2)采用生产性实验,分析氯胺消毒水的折点反应理论及不同消毒方式的管网水的混合反应,实验室及生产实验表明: a)当原水有机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原水中部分有机氮与活性氯的反应以及有机氮与氨氮之间的转化将干扰一氯胺的生成及稳定,经典折点加氯理论曲线将发生较大变化。 b)氯胺消毒水与自由氯消毒水在一定混合条件下,将发生生成氮气的多个副反应,反应平衡常数与CL2:N比、PH值、接触时间等参数有关;同时消毒剂稳定性迅速降低; c)氯胺消毒对于管网水总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接触时间的延长,其增量幅度也较小。 d)氯胺消毒方式在减小饮用水的致突变性即降低饮用水的毒副方面明显优于氯消毒,对总AOC的生成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水体生物稳定性优于氯消毒方式。
其他文献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在硬石膏中加入碱性矿渣和其它的添加剂的方法来改善硬石膏的胶凝性,并且根据没改性条件下的化学成分变化、微观结构及相关关系,以及水化过程中
清洁生产的思想,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到生产的过程、产品和服务中,旨在提高生态效率,同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至今,清洁生产在农作物种植业中的推广
该系统研究的目标是科学规范地管理和处理生活垃圾的有关信息,准确全面地利用信息;一方面使信息规范、标准化,另一方面基于该系统的基础框架建立一系列的应用模型,为更高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