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淀粉微球的表面结构与吸附性能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的发展,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大,其中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且难以处理的废水主要有印染废水和重金属废水。其特点为成分复杂、稳定性强、难于降解、排放量巨大。近年已经发展出光催化降解、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淤泥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吸附处理技术等方法。相对而言,吸附处理技术可以很好的处理大流量、成分复杂、难于降解的废水,长期以来为重要的污水处理方法。此外,很多处理技术都涉及到表面吸附过程,因此研究吸附过程、机理和技术可以同时促进其它处理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天然高分子吸附剂受到广泛重视,研究开发改性天然高分子吸附剂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众多天然高分子材料中,淀粉作为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无毒、易降解、容易改性的优良材料而备受关注。虽然淀粉易于改性,但用于水处理的淀粉材料并不多见。目前,一些改性淀粉已经初步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但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含酸根、季铵盐的两类阴阳离子改性淀粉,对于其它改性淀粉的报道十分少见,且分子作用机理模糊,没有获得深入研究。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很有意义的尝试和研究。   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着眼于环境友好型改性淀粉吸附剂的结构与其性能的关系,一方面采用红外光谱、XPS、UV-vis、ESR、热分析等手段对合成产品及吸附污染物后形成的复合物进行结构分析,另一方面通过染料分子探测了改性淀粉的表面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关系,建立了吸附动力学、吸附平衡模型和分子机制,为研究改性淀粉表面结构与吸附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良好的理论基础。   1.氨基改性交联淀粉结构与磺酸类染料作用机理及结构关系   氨基改性交联淀粉(CAS)与壳聚糖表面含有大量氨基类似,具有强烈吸附阴离子的性能,可以用于处理含酸性染料和含氧酸根重金属离子。首先合成了乙二胺、二乙基三胺、三乙基四胺、四乙基五胺四种氨基交联淀粉,分别记为CAS1、CAS2、CAS3、CAS4。以五种染料酸橙7(AO7)、酸橙10(AO10)、酸绿25(AG25)、酸性黑1(AB1)、酸红18(AR18)作为探测分子研究结构与吸附的关系。在水体系中,对吸附过程影响最大的是溶液pH值、吸附质的结构、吸附剂的表面结构。在偏酸性溶液中CAS对五种染料吸附较好,在此条件下吸附机理基于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不同染料在同一种氨基交联改性淀粉上的吸附行为与分子间形成氢键能力相关,与所带电荷数量无关,与分子大小也没有直接关系。吸附过程均可用准二级吸附方程描述,吸附等温式符合Langmuir模型。当染料吸附到淀粉上,生成的复合物热稳定性高于原氨基淀粉,热稳定性与吸附量大小相关。饱和吸附量可以达到1.9mmol·L-1,与文献报道的壳聚糖吸附性能相当,但价格低于壳聚糖,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形成的染料-CAS复合物的热稳定性强于CAS,有助于废水中染料的去除。接着研究了不同CAS表面结构与吸附性能的关系,结构发现同一种染料在不同直链氨基修饰淀粉上的吸附量不同,饱和吸附能力排列次序为CAS2>CAS1>CAS3>CAS4。主要与氨基淀粉本身结构性质相关。热重分析和分子力场模拟表明适当增长直链多胺的长度和氨基含量有助于增加吸附量,而过长的多胺链又容易引起链的卷曲,形成强烈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并屏蔽氨基,导致吸附量下降。   2.二硫代氨基甲酸改性交联淀粉与酸性染料作用机理   当改变交联淀粉表面基团,修饰上二硫代氨基甲酸根得到DTCS后,同样与五种酸性染料形成强烈的静电作用,但吸附过程、等温吸附平衡、热稳定性等却与CAS相差甚远。五种染料在DTCS上吸附也是基于静电作用,在偏酸性条件下有较高吸附量。但与CAS相比,DTCS对五种染料的吸附过程满足准一级吸附方程,吸附等温式为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式。五种染料饱和吸附量排列顺序为AO7>AO10>AR18>AB1>AG25,与分子量大小排列顺序相反。因此可以推测染料分子为接近平面方式平躺在吸附剂表面。分子越大,所占的表面积也越大,导致饱和吸附量下降。   3.二硫代氨基甲酸改性交联淀粉金属配合物表面结构分析与应用   当DTCS表面被过渡金属离子(M)饱和,染料在高分子配合物表面的吸附基于配位吸附,吸附后形成染料-M-DTCS三元配合物。最优pH条件为4,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方程,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式。吸附到DTCSM表面的染料与金属离子的比例几乎是恒定的,因此可以采用此方法来探测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的表面结构。DTCS与铜(Ⅱ)形成的配合物DTCSCu与分子大于AO7的染料则形成n(染料):n(Cu)≈0.5的配位模式,表明存在距离很近的双核铜结构,而最小的染料分子AO7形成n(染料):n(Cu)≈1的配位模式即一个双核铜单元结合两个AO7分子。电子顺磁共振光谱证实了该配位模式和双核铜的存在,双核铜的距离r为4.43A。对于DTCSNi只形成n(染料):n(Ni)≈1的模式,表明仅存在单核配位模式。热分析表明,染料吸附到DTCSM上所形成的DTCS-M-染料三元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比DTCSM高,有助于染料的吸附。本研究表明DTCS可以用于重金属和染料的混合污水处理,或者当DTCS吸附重金属饱和后可以进一步用于含染料的污水处理而几乎没有重金属离子析出,将大大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   4.氨基淀粉和二硫代氨基甲酸淀粉吸附Cr(Ⅵ)的分子机制   CAS和DTCS对危害性巨大的铬酸根阴离子有良好的去除作用。将二者应用于含Cr(Ⅵ)的模拟废水处理,结果表明最优pH条件为4~5。在此条件下HCrO4-为主要物种。吸附过程均可以用准二级吸附方程描述。不同之处在于分子机制的差别。CAS1对Cr(Ⅵ)的吸附基于静电作用,等温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在吸附研究中没有发现Cr(Ⅵ)将淀粉氧化。而DTCS对Cr(Ⅵ)的吸附有三种驱动力即静电作用、铬酸硫酯化配位作用和氧化还原反应。最终吸附到DTCS上的Cr(Ⅵ)被还原为Cr(Ⅲ)并螯合在被氧化后的DTCS上,形成单分子层吸附。二者对铬的吸附量在1.5mg·g-1附近,比常用的活性炭吸附量高。   CAS和DTCS吸附上述水体污染物后可以通过一定方法获得再生,使吸附剂和吸附质都可以重新再利用。经过三个循环,吸附剂仍有较高的吸附量,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本设计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电机驱动模块,超声波传感器模块,单片机模块和液晶显示模块。单片机和电机驱动用于控制风力的大小和稳定性。超声波模块利用超声波传感器对简易风
含有全氟烷基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药物化学和材料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此,多种引入全氟烷基的方法和试剂被化学家发展和报道。本文主要介绍在过渡金属作用下,由简单易得的原料出发,通过自由基加成偶联、Kornblum-DeLaMare重排反应和Micheael加成,一锅法简便地实现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构建。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Cu(acac)_2/TBHP作用下(Z)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数、表面能、表面张力随粒径的下降急剧增加,导致超细钴粉以及其氧化物在电、磁、敏感特性和表面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不同于普通粒径的颗粒
新颖手性配体及其催化剂的设计合成是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有机合成化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手性螺环结构已经发展成为一类构建配体骨架的“优势结构”,特别是螺二氢茚骨架衍生的手性螺环配体已经逐渐成为一类“优势配体”,在多种类型的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反应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本文在综述手性单膦配体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六甲基螺二氢茚配体骨架,设计合成了
学位
由于含氰基基团的化合物在医药、农药和功能材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用途,向分子中引入氰基的方法引起了化学家的广泛关注。过去几十年间,许多氰基化试剂和氰甲基化试剂已经得到充分发展,本论文主要围绕氰基乙酸作为一种新的氰甲基化试剂参与反应而展开。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Bu_4NI催化的胺和羧酸的氰甲基化研究在TBAI/TBHP的反应体系下,利用氰基乙酸为氰甲基化试剂,实现了胺和羧酸的氰甲基化反应。该
以哈密地区“无核白”葡萄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斑叶蝉种群对葡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斑叶蝉种群增大,叶绿素含量降低;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蛋白质鉴定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随着质谱技术的飞
1曲面旋转式自动焊接装备正式投入使用2014年1月18日,由上海宝冶集团工安分公司压力容器厂开发的曲面旋转式自动焊接装置通过试验,已正式投入处于施工高峰期的湛江高炉工程项
学位
本文在综述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水热法制备镍基纳米结构材料,包括碳杂Ni(OH)_2复合微球、镂空结构的金属Ni微球和NiO微球,并对制备的镍基纳米结构材料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用葡萄糖酸钠与硝酸镍为起始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法,利用葡萄糖酸钠中羧酸根水解提供的OH~-作为Ni~(2+)的沉淀剂一步反应制备β-Ni(OH)_2,同时葡萄糖酸钠在水热条件下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