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场围岩力链成壳机制及力学特征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pp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室内实验室试验、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力链为研究主线,对采场围岩载荷传递路径方式以及围岩的力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揭示采场围岩载荷传递机理和力链成壳机制。论文的研究为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基础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采场围岩矿压理论。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对采场顶底板围岩的力学行为进行室内试验,获得了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并且实现了采场围岩力学环境的评价,为采场围岩的力链分析奠定了参数基础。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围岩损伤破坏与力链演化、微裂纹扩展以及能量演化之间的响应规律。基于颗粒离散元法对采场围岩的力链成壳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沿工作面走向和倾向采场覆岩顶板均呈现拱形力链,走向和倾向力链拱在空间上形成力链壳。随着工作面推进,力链壳的强度和范围逐渐增大,且采空区后方逐渐呈现弱力链分布,上覆岩体荷载通过力链壳中强力链传递到工作四周煤岩体内形成力链集中,形成壳基,这也是采场围岩形成支承压力的力学本质。而且采场围岩的接触力链从原先初始平衡状态的纵横交错的闭合力链到开采扰动之后形成准直线状的拱形力链,通过傅立叶公式拟合得到了力链壳不同关键部位(壳基、壳肩和壳顶)时的偏转角,揭示了应力壳是力链集束传递的宏观体现。对采场围岩的应力场、位移场和破坏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沿工作忙走向和倾向方向上煤壁前方和开切眼后方一定范围内存在应力集中,而且随着工作面的持续推进,应力集中现象更加明显,且这一区域在回采过程中是逐渐变化的,在采场覆岩中形成应力拱,在采场三维空间形成应力壳。在三维应力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顶板岩层进行采场围岩力学分析,构建了应力壳作用下壳顶岩层形成从四周固支到一边简支的椭圆岩层(板)力学演化模型,得到"力链-应力壳"失稳判据,揭示了"力链-应力壳"失稳机制。
其他文献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热分析(DTA)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新型材料Mg-69%LaNi5(质量分数)的组织形貌及热稳定性能等.结果表明:该合金在转速为280r/min的条
为提高温压用铁粉的流动性和松装密度,对典型粉末的粒度分布、流动性和松装密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单一粒径粉体的流动性和松装密度均变差,而多粒级匹配粉末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维护管理体系,如推行全员生产维护活动等,不但可以提升污泥处置行业生产设备的综合效率和产能,增强一线员工的技能及素养,减少设备的投资改造与维护费用和
用X射线衔射、背散射电子像、钻磁计、矫顽磁力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真气空烧结Ti(CN)基金属陶瓷合金的成分、品格常数与其饱和磁化强度及矫顽磁力的父系试验结果表明:金心陶瓷合金
放眼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新一轮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推进,国际分工正在更为宽广的领域展开.如何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如何应对高科技时代的激
上一期在本专栏中,向读者介绍了电力企业汽轮机低压缸连接体应用凯特克螺栓预紧力控制技术的案例。本期将继续介绍此技术在电力企业-天荒坪水电站球阀大法兰上的应用情况。
煤是物理力学性质非常复杂的介质,瓦斯在煤体内的流动是流-固耦合作用下的瓦斯运移,煤与瓦斯突出亦是流-固耦合作用下煤体失稳破坏的现象,分析煤体变形与瓦斯运移之间的关系
以高额回报等方式诱骗客户投入虚构项目,筹集巨额资金并未用于生产经营,其行为符合集资诈骗罪的认定条件2002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未提出的时候,蒋洪伟,一位来自吉林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我国的建筑设计中的装饰线条设计以及施工的应用技术进行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combined his own practice to analyz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