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成骨细胞向神经细胞转化的体外诱导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yy2000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考察大鼠骨膜中的成骨细胞经漏芦总黄酮体外诱导后向神经细胞转化的可行性,为临床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方法 从大鼠胫骨内侧获取骨膜,组织块培养法得到成骨细胞,经鉴定确认后体外纯化扩增培养,然后借助MTT(噻唑蓝)比色法了解漏芦总黄酮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选出合适的诱导浓度,分别加入0.0613%漏芦总黄酮和2%二甲基亚砜(DMSO)进行诱导,于诱导24h、48h、72h时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于72h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法)检测经诱导后的细胞中是否具有神经细胞特有的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和特异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mRNA表达,以此确定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存在。 结果 细胞毒实验中,在0.09%到1.92%的浓度范围内,与空白组比较,各浓度漏芦总黄酮组活细胞吸光度值(optical density,OD)明显减小(P<0.01)。折线图显示随着漏芦总黄酮浓度加大,OD值呈现持续上升状态,对细胞的抑制率呈现下降趋势。筛选合适诱导浓度(0.0613%)诱导72h后,漏芦总黄酮组和二甲基亚砜组细胞形态均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不规则三角形变为突触样生长;RT-PCR法显示经诱导后的细胞NSE、GFAP的mRNA表达阳性,且在NSE的mRNA表达上,漏芦总黄酮组强于二甲基亚砜组,而在GFAP的mRNA表达上,二甲基亚砜组强于漏芦总黄酮组;空白组细胞在形态上无明显变化,NSE和GFAP的mRNA有极微弱表达。 结论 在0.09%到1.92%的浓度范围内,漏芦总黄酮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呈现浓度越大抑制率越小的趋势,考虑不仅与漏芦总黄酮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有关,也与其对细胞的诱导作用有关。成骨细胞经0.0613%漏芦总黄酮体外诱导后有向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转化的可行性,且更倾向于向神经细胞转化,因此有望成为神经种子细胞的另外一个来源。
其他文献
目的:  本课题旨在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综合分析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做出客观可信的评价。  资料和方法:  1.按照国际Cochra
目的:探究急性期介入针灸康复对中风后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中风后急性期的吞咽障碍采用针灸康复介入治疗提供依据,为未来的治疗探索可供选择的治疗途径。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研究对比经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选取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