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洞苗族银饰是我国银饰艺术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华丽夸张的造型是其显著的外在特征,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其历久弥新的动力源泉。本文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的全套施洞苗族“盛饰”为实物研究样本,结合采集的数据和田野考察的资料,将“盛”拆解为“多、大、重”三种典型特征,并由此展开对施洞苗族“盛饰”在数量款式、纹样布局、造型特征、制作工艺、重量材质、文化寓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通过具象而客观的数据,直观地呈现出“盛饰”之“盛”。同时,结合形式美法则,解析施洞苗族“盛饰”的装饰风格与美学趣味,揭示出施洞苗族无处不“盛”的造物观念和以“盛”为美的审美意识。文中将“盛饰”由装饰品的概念引申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装饰现象,阐释出包括使用场合、使用方式、使用主体、配套服装、民族舞蹈、民族性格在内的,“盛饰”与人、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另外,还将首次纳入在其他地区、民族中所出现的类似装饰现象进行比较,力求更为全面深刻地感知施洞苗族的“盛饰”之美。最终通过对其形成、发展、变化历程的追溯与梳理,挖掘出施洞苗族“盛饰”现象得以流传至今的本质原因。希冀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贡献一己绵薄之力,亦或能在苗族银饰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的道路上,提供一些更为可靠、更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