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功能主义——《边城》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理论框架,对《边城》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及其评价的应用和意义。功能翻译理论打破了翻译界以“等值论”为基础的传统的语言学式的研究模式,把翻译视为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这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多角度的、动态的标准。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对该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了总体回顾,并且主要介绍了功能主义代表人物赖斯、威密尔、曼塔利和诺德的理论贡献。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威密尔的目的论。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融入了目的论的框架。该核心理论为论文的译本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探讨了功能主义用于指导文学翻译及其评价的可能性。功能翻译理论是描述性的,这和文学文本开放性特征相符,它具有指导文学翻译和评价的理论优势。第五部分对《边城》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该部分的分析主要以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为主线,围绕语言、风格和文化层面的处理展开讨论,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探究原因和译文达成的效果。第六部分为结论,对本文的主要研究作了进一步陈述,深化研究意义,也指出了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本文将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结合起来,运用功能翻泽理论的基本原则对《边城》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较为充分地解释了两个译本的差异,试图给予两个译本合理的评价。从功能主义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多元的动念标准在宏观层面上为译者指明了方向,也在微观层面上为译者采用具体的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同时,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为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该理论提供帮助,为译学建设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眉山市东坡区委组织部紧紧围绕“坚持公道正派,加强能力建设,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研究部署在部机关开展以“任务零积压、工作零差错、纪律零违反”为主要内容的“三个零”活动,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强组工干部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建设,巩固和扩大“树组工干部形象”活动成果。  实施“任务零积压”,确保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进一步完善重大工作督查督办机制,推行
隐喻研究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传统的隐喻理论一般只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概念隐喻理论则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构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