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菌肽通常是由不到一百个氨基酸组成的两亲性、小分子多肽。它们对细菌、真菌、病毒以及肿瘤细胞都有着广谱的杀灭作用。抗菌肽在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伤口愈合等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它们成为新型的候选药物。但是抗菌肽在体内容易被血清蛋白酶所降解,使得其活性减弱,这也是阻碍抗菌肽作为药物运用的一个关键性障碍。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克服这一阻碍的方法。用D型氨基酸替代2L型就是其中的一种。酶识别进而降解多肽的化学反应具有构型选择性的特点,反应效率与程度同反应物的构型具有高度相关性。人体内相应的蛋白水解酶能特异性地识别天然构型的多肽并且造成其活性降低。因为构型选择性的因素,D型多肽不易被体内降解酶特异识别,这在药学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人工设计、合成的两种多肽ZY13和LZ1的不同构型,进行了部分成药性评价研究。当把L型氨基酸改为D型以后,ZY13(200 μg/ml)和LZ1(250μg/ml)的溶血活性分别降低了0.35倍和1.4倍。D-ZY13以及L-ZY13在血清中都比较稳定。当和血清共孵育22h以后,两者依然保持着抗菌活性;D-LZ1的血清稳定性明显高于L-LZ1。D-LZ1和血清共孵育36 h后才出现活性减弱的现象;而L-LZ1在孵育4 h后其抗胰腺癌细胞增殖的活性与未经孵育相比就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空间构型的改变使得酶不能识别D-LZ1。研究了ZY13两种构型的急性毒性。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L-ZY13的LD50为29.25 mg/kg;D-ZY13的LD50为47.793 mg/kg。D-ZY13的毒副作用减小了 0.63倍。以上试验结果显示D型多肽可能更具有作为安全临床药物开发的潜力。ZY13具有抗真菌功能,尤其对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及耐药性菌株。抑菌圈分析以及MIC结果都显示D-ZY13比L-ZY13抗菌活性更强。LZ1能够显著地抑制胰腺细胞PANC-1的增殖。SPSS软件计算得出D-LZ1和L-LZ1对PANC-1细胞的IC50分别为48.366 μg/ml和21.388 μg/ml。D-LZ1抑制胰腺癌增殖的能力升高了 1.26倍。为了进一步探究D-LZ1和L-LZ1在体内对于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我们建立了裸鼠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结果显示,LZ1能够有效抑制裸鼠体内肿瘤生长,并呈现出剂量依赖性。体内和体外的实验结果均显示,D-LZ1抗胰腺癌活性比L-LZ1活性更为显著。综上,将L型抗菌肽ZY13和LZ1改造为D型以后,生物活性和稳定性显著增强,这为抗菌肽的设计和运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