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17年、2018年4~10月份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采集黄斑褶鮡(Pseudecheneis sulcatus)样本347尾,研究其繁殖、年龄、生长及食性等方面的生物学特征,旨在了解黄斑褶鮡的生活习性,并为其人工繁殖、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 样本的年龄范围为1-9龄,其中2-5龄为优势群体,占样本总数的66.12%。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50.0~144.0mm,平均体长为99.1±18.67mm,体重分布范围为3.8~65.6g,平均体重为26.0±14.7g。2. 将脊椎骨和微耳石作为黄斑褶鮡年龄鉴定材料进行对比发现,微耳石的鉴定成功率为14.28%,而脊椎骨的鉴定成功率为96.43%,选用脊椎骨作为黄斑褶鮡年龄鉴定材料。3. 通过协方差分析(ANCOVA),对黄斑褶鮡雌、雄个体体长-体重的关系、脊椎骨半径-体长关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雌雄个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脊椎骨半径-体长直线关系式:L=62.88R+40.69(R2=0.89,n=183),体长-体重关系式:W=3×10-5L2.9292(R2=0.96,n=183)。分别使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Compertz生长方程、Logistic生长方程三种生长方程对黄斑褶鮡进行拟合,通过AIC准则、BIC准则对生长方程拟合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黄斑褶鮡生长特性效果最佳,生长方程:Lt=189.56[1-e-0.118[t+1.981]],Wt=155.45[1-e-0.118[t+1.981]]2.9292;生长速度方程:d L/dt=22.37e-0.118(t+1.981),d W/dt=53.57e-0.118()t+1.981</sup>(1-e-0.118(t+1.981))1.9292;生长加速度方程:d2L/dt2=-2.639 e-0.118(t+1.981),d2W/dt2=6.34 e-0.118(t+1.981)(1-e-0.118(t+1.981))0.9292(2.9292e(-0.118(t+1.981))-1。计算得出黄斑褶鮡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7.1龄,对应的体长为124.6mm,对应的体重为45.5g。4. 对研究黄斑褶鮡繁殖力采集78尾样本进行年龄鉴定,群体年龄为4~9龄。研究表明黄斑褶鮡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346.00~799.00粒,平均为(498.18±115.88)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3.36~5.53粒/mm,平均为(4.45±0.47)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20.69~92.80粒/g,平均为(41.33±16.18)粒/g。5. 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为:W=0.6632L-54.924(R2=0.922)。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的相关方程式为:F=7.229ln L-302.01(R2=0.913),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质量的相关方程式为:F=10.343m+307.16(R2=0.889)。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性腺成熟系数、丰满度的多元线性标准化回归分析方程为:F=-446.369+6.567L+480.757GSI+10815864.49K(R2=0.930),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卵巢质量、性腺成熟系数、肥满度的多元线性标准化回归方程:Fm=112.999-0.565L+3.488m-1.228mn-15.348mo+213.172GSI-1.358A-3860803.248K(R2=0.938)。根据性腺发育及卵径组成等分析,判断黄斑褶鮡为一次性产卵鱼类。6. 通过研究发现,黄斑褶鮡主要以藻类、水生昆虫、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有机碎屑、泥沙等为食,其中藻类和水生动物是其主要食物来源。黄斑褶鮡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着季节变化有明显差异,夏季和秋季的摄食强度明显高于春季,春、夏两季的饵料生物组成是以藻类为主,秋季水生昆虫的摄入量偏高。同时,不同体长组的黄斑褶鮡饵料生物组成有所不同,50~80mm主要摄食藻类,食物组成中未发现对水生昆虫的摄入,而80~110mm、110~140mm、140~170mm三个体长组对藻类等水生植物和水生昆虫、桡足类、枝角类等水生动物均进行摄食,三个体长组之间的食物组成差别不大。>170mm体长组与其他组别相比较食物种类未发生变化,水生昆虫在所有食物占比最大。生长发育和季节变化是影响黄斑褶鮡食物变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