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生命的达观叙事——毕淑敏小说死亡叙述分析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h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淑敏是当代著名女作家,以军人题材作品《昆仑殇》步入文坛,作品中通过死亡叙述展现了昆仑山上的军人对生存极限的挑战。军人以自身的职责和为国尽忠的献身精神超越了死亡,他们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苍茫的雪山,雪山也因为有他们而更加巍峨。毕淑敏以军医的视角关注军人的死亡,塑造了高大的军人形象,真实的高原生活磨练了她坚韧的意志,冷静的思索死亡,以军人的死展现崇高之美,这样的死重于泰山,每一项事业都要有人为之祭奠,是以达观的态度来面对死亡。 弃医从文的作家有很多,医生的经历使作家不由自主的用医生的眼光来审视死亡,医院是和平年代见到死亡最多的地方,为毕淑敏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医生知道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死亡来临的时候就如同树上的果子熟了,无论如何都会落下来的,坦然的接受才最适宜。普通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毕淑敏通过死亡叙述来告诫人们,医学其实是一门苍白的学问,对于许多疾病是束手无策的,医学需要通过研究病例来不断发展,也需要一代代的医护人员为之献身,死亡成为医学事业的奠基石。 身为心理学博士的毕淑敏仍在关注死亡,创作了许多心理小说和散文,确立健康合意的死亡观是每个人要做的功课。在死亡的面前没有年轻与年老,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因此用达观的态度来面对死亡,时常思索死亡对人生是有益的,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由死来界定的,在盖棺定论之时能安然无憾的离去,就是最大的幸福。 本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毕淑敏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从军人、医生、老年人以及自杀与安乐死多角度论述了毕淑敏小说中死亡叙述的达观态度,第三部分论述了毕淑敏小说中死亡叙述的现实意义。文如其人,豁达乐观的毕淑敏所创作的作品告诫人们思索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步入学习阶段时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
期刊
东北的很多老年人一到冬季就要“南迁”,到海南、广西等温暖的省份猫冬。这种候鸟式的养老方式这些年渐成潮流,但也有很多老年人到了南方反倒生了病。对此,中国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王宇教授提醒说,“候鸟”式猫冬,要三思而后行。  养生最好顺应自然规律  “海南的确是个好地方,最近发布的一个长寿地图中海南位居第一,但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中医养生讲究‘三因’,即因时、因地、因人的养
现介绍一种新型的不间断供电控制箱,有2套常备电路和2套应急电路,还在控制箱内预留了维修空间:箱内供电的同时,箱内抢修;箱内供电的同时,箱外更换UPS;箱外UPS供电的同时,箱
正值冬季,宝宝很容易生病。一位妈妈抱着发烧宝宝来到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科看病,医生开了退烧药和口服药,但妈妈“不依不饶”,想让医生给宝宝“打吊针”,“宝宝这么小,生病了受不了的,我希望宝宝的病立刻就能好,打吊针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那为什么不打吊针”?  同时在另外一间诊室却是截然相反的状况: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呕吐、拉肚子的宝宝来看病,医生开了输液,妈妈却不同意:“我不要给宝宝打吊针,宝宝这么小,打吊针
最近,天气多变,很多娃不幸中招,以感冒、发烧等儿童常见病为主。娃生病,家长急,巴不得自己是医生,能见招拆招。作为医生,是不是真像一些家长想的那样,自己孩子生病可以放“大招”。来,看看四位儿科医生是怎么说的。  孩子睡得好,没必要半夜叫起来量体温、吃药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卢一丽有个8岁的女儿,女儿生病,她从不在吃不吃消炎药、输不输液上纠结。她认为,病情到了,该吃药就得
在很多人印象中,胆结石是成人才会得的病,其实儿童也会得。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主任万云乐教授指出,盲目补钙,喜欢吃大鱼大肉、糕点甜食、精米细面,精神容易紧张,不爱运动,都会增加儿童患胆结石的风险。  儿童胆结石,怎么来的  万云乐介绍,儿童胆结石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胆囊或胆道系统畸形或解剖变异、细菌感染、胆道蛔虫、溶血性疾病、回肠病变或回肠切除后、遗传因素等在小儿胆结石形成中都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对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的得与失进行了研究。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启蒙和救亡的悖论性对峙空前凸出,从“五四”以来发展的新文学运动不能不调整方向,适应战时的形势。老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