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激励机制探析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reef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农村地区是重中之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持续、健康与否,社会大局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村干部是国家与农村的联结点,是农村工作的主力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村干部的角色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缺乏制度引导和政策激励,为村干部工作带来压力。在没有经济的相应支持和政策的明确保障前提下,村干部的公共权力定位有些模糊,社会地位有所下降,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村干部群体激励机制的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建设路径,进而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本文除绪论外,正文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来源。在搜集、研读、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厘清研究思路,确保研究的逻辑建构合理。通过界定研究的主要概念——行政村、村干部、激励机制,定义出村干部激励机制的五大内涵(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行为归化制度),根据村干部的乡镇代理人和国家当家人的二重角色定位,探讨村干部的权力来源,结合激励机制经典理论和前沿理论,探讨村干部激励机制五大内涵的理论来源,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增强研究的理论性。第二部分为S镇村干部激励现状。从S镇环境的特殊性和S镇村干部激励机制成为典型两方面入手,分析将S镇作为案例分析的可行性。在系统介绍S镇的区位优势和村干部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S镇村干部激励机制的第一手资料,了解S镇现有村干部考评体系和村干部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和相互关系,利用实证分析,掌握S镇村干部激励机制实施现状,确保研究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存。第三部分为对S镇村干部激励机制所存问题与成因探析。从实践视角对S镇村干部激励机制进行问题考察,分别考察激励机制五个组成部分所存具体问题,并在村干部工作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村干部“劳”与“得”机制、村干部“准终身制”等四方面分析问题成因,实现对S镇激励机制的动态分析。第四部分为村干部激励机制的重新设计。首先制定出基于“共同代理模型”的设计目的和“村民自治”、“全民参与”两大设计原则,增加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在遵守设计目的和原则的前提下,针对村干部激励机制五大组成部分所存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重新设计,确保所得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可借鉴,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结论部分回顾研究过程,指出这一研究的综合性、动态性和非线性特点,预测后续研究课题。虽然为文章结论,但并非逻辑与实践的终点,仍需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充实与调整。
其他文献
一、易班为高校共青团改革提供平台根据教育部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将“易班”建设成为全国性的“集思想
灰水足迹从稀释污染物所需淡水的角度,实现了运用淡水量对区域内水污染物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核算、分析及评价的目的,是水资源管理发展的一个新兴方向。然而由于数据缺乏,工业园灰水足迹研究很少,且工业园的污染物控制多集中于污染物处理技术。本研究从管理视角开展工业园灰水足迹研究,对拓展灰水足迹研究和控制工业园水污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水专项子项目之一,将为当地的水污染现状调查及之后的整治措施制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