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咪酯和异丙酚是临床最常用的两种静脉麻醉剂,其作用机制不清,有证据显示脊髓背角存在它们的作用位点,但是否参与伤害信息的调节尚不清楚。抑制性氨基酸(如GABA、甘氨酸)和内源性阿片肽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两类主要的抑制性递质,并且在脊髓背角通过结合相应的受体发挥抑制作用。乙咪酯和异丙酚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GABA_A、甘氨酸受体,增强抑制性信息的传递;传统的阿片类药物通过阿片受体能在脊髓发挥强效镇痛作用,那么乙咪酯和异丙酚在脊髓水平是否也具有抗伤害作用?其作用机制又如何呢? 因此,本实验利用组织损伤病理性痛模型—蜜蜂毒试验(Bee venom test,BV test),结合行为学观察和在体电生理学单细胞胞外记录技术,采用BV致痛前、致痛后以及累积给药等多种方式,针对大鼠皮下BV诱致的①自发痛反应,或脊髓背角神经元自发放电增强;②热和机械性痛敏,或背角神经元由外周热和机械刺激诱发的高反应性;③注射部位炎症反应三方面,比较研究了乙咪酯、异丙酚与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孤啡肽的脊髓作用效果,并对其抗伤害作用可能的分子细胞机制做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比较静脉麻醉剂和阿片受体激动剂的脊位作用1 .1对BV诱致自发痛反应或感觉神经元自发放电增强的抑制作用 大鼠一侧足底皮下注入BV可诱致同侧后肢持续性自发缩足反射和同侧脊髓背角WDR神经元长时程的自发放电增强(1一2h)。 本实验组以往结果证实鞘内注射乙咪酷(0.04,0.08,0.5林mol)和异丙酚(0 .05,0.5,5娜ol)能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大鼠皮下注入BV诱致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本实验发现鞘内注射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0.33,3.3,33 nmol)和孤啡肤受体(opioid reeeptor like1,ORLI)的内源性配体孤啡肤(3,10,30 nrnof)同样产生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尸<0 .05):比较两类四种药物的作用效果发现,达到抑制约55%自发痛反应的药物剂量不同:吗啡<孤啡肤<乙咪醋<异丙酚。新型oRLI受体拮抗剂comPB(30 nlnol)可完全翻转10nmol孤啡肤的抑制作用。 脊髓背角单细胞胞外记录发现,BV致痛前后大鼠脊髓直接滴注乙咪醋(0 .5林mol),均可显著抑制外周感受野注射By诱致的WDR神经元长时程自发放电增强(尸<0.05),其抑制时程超过放电增强的全过程(>0 min)。同样,异丙酚(0.05,0.5,5林mol)脊髓直接给药也产生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尸<0 .05)。 以上结果提示,乙咪酷和异丙酚与吗啡、孤啡肤类似,主要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并发挥抗伤害作用。1 .2对BV诱致热和机械性痛敏或感觉神经元高反应性的作用 大鼠足底皮下注射BV还诱致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和继发性热痛敏,表现为注射部位和对侧对称部位热缩足潜伏期(P WTL)缩短,注射部位机械刺激潜伏期(P WMT)降低。 对自发痛反应产生相似抑制效果(55%)的乙咪酷(0.08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娜01)、异丙酚(5娜01)、吗啡(3.3 nmol)以及孤啡肤(10 nmol),对皮下BV诱致的热和机械性痛敏的作用不同。BV注射前10 min乙咪醋和吗啡鞘内预处理(痛敏发生前)能明显翻转BV致痛后3h大鼠同侧和对侧PWTL缩短(P<0.05);BV致痛后4h(痛敏发生后)累计使用相同剂量的同种药物,乙咪酷、异丙酚和吗啡均产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翻转作用(尸<0.05)。另外,仅吗啡预处理或累计处理组能明显翻转注射部位的PWMT降低(尸<0.01);而乙咪酷、异丙酚和孤啡肤对机械性痛敏的产生和发展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 向外周感受野中心部位分别施加辐射热(45,47,49和53OC)或不同强度机械(毛刷,挤压,夹捏)刺激时,典型的WDR神经元呈现递增的放电增强反应。BV后5 min(痛敏发生前)脊髓直接给予DMSO或异丙酚(5林mo一),BV注射后80 min后,向外周感受野施加相同刺激,再次检测神经元反应性,与基础值比较DMSO组WDR神经元对热和机械性刺激反应性均显著提高 (尸<0 .05),提示神经元被敏化:而异丙酚组则无明显变化 (P>.OS)。在By注射后90 min(痛敏发生后),如果对已敏化的DMso组神经元给予异丙酚(5脚ol),10 min后神经元的高反应性也被显著抑制(尸<0.05),提示在脊髓水平异丙酚能抑制BV诱致脊髓背角WDR神经元敏化的发生和维持。另外,正常脊髓背角的伤害性WDR神经元和非伤害性LTM神经元,对外周感受野刺激诱发的放电反应性也能被异丙酚直接抑制(P<0 .05)。 以上结果提示乙咪醋、异丙酚、吗啡和孤啡肤的脊髓抗伤害作用不完全相同;其中异丙酚的作用可能是非特异性的。2 .GABAA受体介导乙咪酷和异丙酚的脊位抗伤害作用 乙咪醋脊髓给药后10 min,将GABAA、甘氨酸的受体拮抗剂一荷包牡丹碱、士的宁直接滴注于脊髓表面,能显著翻转乙咪酷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对BV诱发长时程自发放电增强的抑制作用(P<0 .05);同样,荷包牡丹碱和纳洛酮也能部分翻转异丙酚的抑制作用(尸<0.05),士的宁则不能(P>.05)。提示GABAA和甘氨酸受体参与介导了乙咪酷的脊髓抗伤害作用;而异丙酚的作用部分是由GABAA和阿片受体介导的,甘氨酸受体可能不参与此过程。4.异丙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