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群体间互动实践与身份认同研究--以王一博肖战的“唯粉”与“CP粉”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ingkaoy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粉丝依托网络技术在虚拟空间集聚,形成声势浩大的粉丝群体,粉丝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一种独特的媒介景观存在。他们借助网络技术参与虚拟社区的建构、粉丝文本的解读与再生产、打榜、反黑等,种种皆是粉丝文化的具体表现。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种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圈子”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粉丝群体逐渐细化,明星CP粉就是粉丝群体中的一种类型。喜欢明星之间的“拟态爱情”的CP粉和只喜欢某位明星的唯粉之间,由于双方粉丝属性的不同,彼此之间冲突频发,甚至成为舆论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研究的正是唯粉与CP粉这两个群体之间是如何进行互动实践以及在互动实践中的身份认同建构情况。
  本研究主要采用虚拟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线上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对学术问题展开研究。用为期一年的时间对唯粉与CP粉在微博上产生的互动实践进行细致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同时选择18位粉丝作为主要的深度访谈对象,获得访谈资料近5万字,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本研究以王一博肖战的唯粉与CP粉之间的互动实践作为个案进行案例分析,细致观察唯粉与CP粉之间的互动实践,探讨在互动实践过程中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
  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设计等相关内容进行具体阐释,整体介绍论文的情况;第一章对粉丝群体形成的外部机制和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以及对唯粉与CP粉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梳理;在对王一博肖战的唯粉和CP粉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第二、三、四章对唯粉与CP粉之间冲突、协商、和谐三种形式的互动实践进行分析,并探讨在多样化的互动实践中,粉丝的身份认同建构情况,将粉丝的互动实践和身份认同的建构联系起来考察;第五章则从社会认同理论提到的自尊需求出发,对粉丝参与互动实践的行为进行解读,发现粉丝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复杂环境下满足自尊需求的选择;最后是对本研究结论、发现及局限性、未来展望进行的总结和讨论。
  研究发现,唯粉与CP粉之间的互动实践是冲突、协商、和谐等多种形式共存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于双方粉丝情感、粉丝立场以及粉丝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唯粉与CP粉之间冲突时常发生。双方将彼此之间的冲突转化成进行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途径,在冲突中不断进行我属群体与他属群体的区分,强化着彼此之间身份认同的差异性,表现为唯粉侧重建构自己被官方认可的唯粉粉丝身份认同,强调自己作为唯粉的粉丝价值,突出唯粉对明星感情和贡献的专一,同时嘲笑CP粉作为“局外人”的边缘粉丝身份以及贬低其感情和付出都偏心的粉丝形象;而CP粉则着重建构自己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CP粉粉丝身份认同,强调CP粉的双倍贡献与付出,同时嘲笑唯粉对明星抱有的不切实际幻想以及可怕的独占欲。事实上,在冲突之外,唯粉与CP粉之间还存在其他形式的互动,他们通过区分粉丝群体范围、划分粉丝活动边界以及自我调侃的策略进行着协商式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彼此之间的冲突,形成“互不干涉”的共识,在缓和双方紧张关系的基础上,建构并强化各自的独特身份认同。此外,唯粉与CP粉之间也存在和谐的合作互动,一定程度上消解对彼此的认知偏见,促使唯粉与CP粉的关系趋向和谐,形成身份认同上的整合。但这种整合并不意味着唯粉与CP粉之间差异性的消失,而表现为双方对“同属于某明星粉丝群体”这一身份认知的加深。面对复杂多样的粉丝生态环境,在唯粉与CP粉的互动实践中,粉丝基于满足高水平自尊的需求,往往从消极、积极两个维度进行行为上的选择,从而导致粉丝身份认同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等,使身份认同的建构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特性。
  笔者希望通过此次对粉丝研究群体作细致区分的研究,丰富和拓展有关粉丝文化研究的相关内容,可以为粉丝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同时,加深对社会认同理论的理解,完善对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
其他文献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重要奖项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此后,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爱》是一部意识流小说,是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二部小说。故事发生在1950年美国东海岸的一个小镇上。主角是三位黑人妇女。在昔日黑人男性科西的影响下,他们失去了朋友、亲人、爱人和自我,最终回归到爱。这里从精神生态的视角解读《爱》中黑人女性由于在父权制下缺失爱而产生的精神生态失衡的症状以及
学位
“Love is love”、“boys are boys”、“wars are wars”等表达式是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性同语(nominal tautologies),从字面上看,这类表达不传递新信息,但其在语用上往往蕴含丰富内容,具有较高的语用价值。从构式语法视角看,名词性同语实际上是形式和意义/功能的配对,本文将这类表达称为N be N构式。国内外学者立足自身的研究领域,对N be N构式进行
学位
学位
学位
20世纪80年代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兴起,学者们开始从认知角度寻求语言的本质,隐喻成为认知方式的表现形式。概念隐喻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日益完善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隐喻研究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近年来从不同角度对《骆驼祥子》翻译研究文章的数量逐渐增多,但其俄译本的关注较少。《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的俄译对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顺应着中国文化“
学位
美国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为美国电视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环境,使得美国电视剧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在不断创新。近几年美国各大电视网都纷纷推出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迷你剧剧集,剧目涉及的真实事件取材范围覆盖全球,运用的叙事手法独树一帜。随着该类剧目数量的增多,已经出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另外,此类电视剧所讨论的社会文化问题也较为深刻,当前出现的十余部作品无论是在口碑还是在制作水准上都有较高的评价。同时,这
学位
从传统的电视报刊到现在的数字化媒体,媒介形式的转变是新媒体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而代表公众意见的公共舆论,其局面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以个人意志为核心的的网络新媒体,已经从边缘地带走向了主流。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当前中国的公众话语权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过去高度统一的国家宣传话语体系,逐步演化成一种多元分化的话语结构格局。对此种转变,国内学者所做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有的侧重于不同阶层在媒介话语
学位
全球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社交媒体成为国家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社交媒体在全球舞台的活跃使得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李子柒、papi酱等民间主体用户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已初见成效,国际传播逐步从“象阵”式向“蚁群”式格局发生转变。而后生强劲的国际性社交媒体平台TikTok多次在下载量超过了美国国内市场社交平台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及You
学位
家庭是个体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社会的细胞和大众情感特质、价值观念的写照。电影里的家庭空间饱含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映照着个体的苦痛、迷茫、觉醒和回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产电影除了描绘、记录价值观念的建设外,还具有建构价值观念的作用。电影通过多重叙事策略与焦虑对抗并为观众提供解决情感焦虑的想象性满足以实现其意识形态的传递和引导功能。  本文选取2012-2021年十八大召开以
学位
纪录片是将国家形象传播出去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中国故事在纪录片中发挥着了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构成了共情传播的空间。空间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可以通过感知、观察等方式进行测量,包含符号、表征等元素。这些元素也存在于纪录片的影像空间中,呈现了对外传播的国家形象。从空间角度分析纪录片展示的国家形象,能深入了解内在空间逻辑,对展示全面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列斐伏尔、苏贾将空间分为三层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