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毛泽东曾评价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其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他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不仅抨击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更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当中。其中,《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14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在其众多英译版本中,杨宪益夫妇,莱尔和蓝诗玲的译本最全面,影响力也最大。虽然鲁迅小说翻译的研究学者众多,但甚少涉足语言张力研究。本文认为,语言张力是指至少两个相互对抗的文学元素同时存在于一个文学作品中时,各元素在相互冲击制衡且映衬互补的作用下,共同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从而使读者在立体的感受中全面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杨宪益夫妇、莱尔和蓝诗玲三个译本的语言张力差异:一、语义张力:主要包括书写、修辞、语域三个方面。其中书写张力包括大写、斜体、标点、拼写等有意识的书写偏离;修辞张力是指词汇所蕴含的隐喻、反讽、夸张、矛盾修辞、重复、拟人、拟声等修辞形式;语域张力是指译者有意识的语域转换。二、节奏张力:主要包括标点符号、句子结构、句子长度三个方面,是指通过标点的选择(如省略号、破折号、感叹号等),句子结构的把握(如排比、自问自答、动词并列连动等)和句子长短的变换,达到加快或减慢读者阅读速度,展现人物心理活动的目的。研究发现,莱尔的语言张力最大,蓝诗玲次之,杨宪益夫妇最小。莱尔通过大写、斜体、故意拼写错误等书写手段,隐喻、反讽、夸张、拟声等一系列修辞方式和古英语体的运用,突出重点,揭示文本背后的隐含意义,再现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他还通过排比、自问自答、动词并列连动和长短句交替变换等形式影响译文节奏,再现人物心理活动。蓝诗玲多注重词汇的选择和破折号的运用,通过矛盾修辞、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再现原语言风格。杨宪益夫妇更注重通过平实且鲜少修饰的语言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准确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