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6年北伐是中国国民党藉以实现统一建国诉求,俾便进取全国政权进而构筑其党统体系和治理威权的重要策略。作为民初以降国民党国家统一策略抉择脉络的重要环节,北伐决策昭示着国民党肆应既往革命经验悲伤结局的自省心态。然而,国民党藉由总理遗愿建构北伐信念的尝试并未造致统合南方阵营内部异议的和解效果。围绕北伐问题的论辩在阵营内部派系块分和秩序转轨的语境下加速了南方政治同盟的组织裂解,不啻于提示着未来政局演替的兆象。此外,北伐作为国民党党内秩序转轨时期最为重要的战略决策,是考察领袖体制终结后国民党决策系统重构的重要标本。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论述共分四章来讨论中国国民党1926年北伐的决策问题。第一章尝试从统一策略抉择角度考察1924年孙中山北伐过程中突然北上所启发的历史意义。本章尝试论证,离粤北上是孙中山基于统一建国的考量而对政治策略的主动抉择,然而其寄望藉由和平方式结束政治紊乱场景的思虑在现实的运作中却屡屡让他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最终,南方国民革命阵营以“法统重整”统合北洋体系的愿望伴随着孙中山的辞世而破灭,痛失领袖的国民党将要面临的是政治策略的再抉择。第二章试图厘清孙中山逝世后北伐作为革命符号和总理遗愿被建构的历史过程,并进而研析国民党重建党内政治秩序过程中的党内舆情。本章尝试论证,国民党对总理遗愿的塑造脉络,透露出党人寄望以拯救国族的檄文式语言树立政权合法性和政治道德基础的激进心态。同时,在党内争权和党军博弈的体制转轨时期,总理遗愿成为了某种超越态度的情境力量,催动着党内北伐舆论的强化,并在或多或少的层面上造致党内军权的上升。第三章以北伐前夕南方阵营内部围绕出师北伐问题展开的论辩为主要议题,探讨各方在不同立场上抱持的迥异态度,进而尝试对异议者的意见分歧与态度转向加以论议。本章尝试论证,在华苏俄顾问和中共党人在军事上均认识到北伐的重要意义,但在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批评意见的影响下,基于从政治角度为北伐策略添加社会革命责任的考虑而向国民党提出了谏议。然而,这些谏议在继承总理遗愿的党内舆情下受到“不革命”的谴责,进而使北伐问题成为党内权力竞逐的重要借口。第四章尝试运用决策学理论对北伐决策过程透露的军事激进与政治迟缓现象加以检讨,并进而观察北伐决策对南方阵营内部权力竞逐所造致的影响。本章尝试论证,国民党在领袖体制终结后,进行着重构决策体系的政治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伐决策既是国民党新决策规则的产物,又造致了国民党权力结构的再塑造。本文尝试对北伐决策问题提出以下观点:中国国民党的北伐决策是其国家统一策略抉择脉络的重要环节。在决策过程中,以继承总理遗愿为号召汇聚起的信念力量构筑了北伐出师的革命道德体系,这一蕴含自省意味的政治规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催动北伐决策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它却并未起到了整合阵营内部歧见的说服效果,围绕北伐问题的论辩提示着南方政治同盟由权力争衡转向组织崩解的可能。同时,北伐策略议定程序的变异也透露出国民党在秩序转轨时期决策体系运作混乱的诡谲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