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ao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功用理论即是西方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又在中国美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当今的时代是消费时代,消费时代的社会特征和现代性、后现代性思潮的涌动,使审美功用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当代审美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必然使审美功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因此,如何把握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文章分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束语四个部分。本文第一章,从西方审美功用理论和中国审美功用理论两方面入手,通过对中外审美功用理论概括梳理,总结和归纳出审美功用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第二章第一节,以消费时代特征的分析为切入点,将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的分析,置于当下消费时代的背景下,承认当代审美功用多元化的客观现实。第二节,通过对等同主义与功利主义理论的分析,剖析将当代审美功用和审美价值的区别与联系,评述审美价值是否等同于使用价值。通过分析可见,等同主义和功利主义只注意到审美功用与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联系,忽视了审美功用与二者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三节,通过对实用主义与大众化审美功用理论的探讨,认为实用主义审美功用理论,将审美功用简单地视为实用,而大众化审美功用理论,消解了审美功用独特性的特征,并非审美功用的合理存在态势。第四节,通过对价值理性与目的理性审美功用理论的阐释,认为价值理性审美功用理论,将审美视为救世良策,夸大了审美功用的适用范围。除此之外,本节通过对审美无目的而合目性和审美有目的而合目的性两方面的评析,展现出审美目的理论的真实内涵。第五节,从世俗化审美功用的起源、流变和表现形式入手,将其与平面化审美功用表现形式的探讨相结合,综合分析当代世俗化与平面化审美功用理论表现形态。通过对当代世俗化功用理论所表现出的道德感的缺失和艺术实现方式的转变这两种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当代平面化审美功用理论体现出将当代艺术的平面化和当代文学作品的平面化特征的评议,认为当代世俗化、平面化审美功用使审美庸俗化、简单化,将传统形而上的审美,置入形而下的现实世界,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审美问题,颠覆了审美的神圣性。第六节,以传统审美功用恒定性为突破点,通过分析当代美学中奇异化审美功用理论,并结合对当代虚幻化审美功用理论所表现出的形象的虚拟化和普遍的虚拟性特征的分析,认为奇异化审美功用理论,是在艺术的拼凑中完成了使命,而虚幻化审美功用理论,将审美建立在“佯真”的基础上,致使审美的完美,只能成为虚幻的飘渺。第七节,对娱乐化和教化论审美功用理论做了全面的分析。本节以娱乐化审美功用理论与传统游戏说的区别为起点,全面展现出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的特征与表现形式。而当代娱乐化审美功用理论与视觉美学理论的融合,使当代娱乐化审美功用理论具有消解艺术的本质特征,颠覆传统的休闲模式及“娱乐至死”的令人堪忧的局限性。通过对教化论审美功用理论特点的分析,实现方式及其局限性的探讨,提出当代教化论审美功用理论的有效实现途径:即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是当代审美教育的使命。本文第三章分析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的成因。本章第一节,评述当代审美功用的“二重性”特征,认为审美功用正面价值的绝对化,审美功用负面价值被遮蔽,是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的首要成因。第二节,以分析当代审美功用“为艺术而艺术”精神的缺失为立足点,通过对当代审美功用“为生活而艺术”悖论的批驳和当代审美功用应遵循“为艺术而艺术”原则的分析,认为当代审美功用“为生活而艺术”的原则,侵占了审美功用“为艺术而艺术”的神圣领地,从而造成了审美功用理论的多元化。第三节,从分析当代审美功用“自律性”的隐匿和“他律性”的彰显两面展开论述,展示出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的第三个成因。第四节,通过分析当代审美功用“内审美”调节模式的丧失,认为当代“内审美”的缺少,使审美失去了自救的有效途径,从而成为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第四个成因。第五节,通过剖析当代审美功用生成性与随机性,认为审美功用也具有生成性和随机性的特征。而审美功用的生成性和随机性特征,成为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的又一成因。本文的结束语部分,概括总结了当代审美功用理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指出当代审美功用理论研究的意义。
其他文献
潇洒,是一种审美精神。“潇洒”,亦作“萧洒”,“萧洒”最早出现是在《世说新语》之中,而“潇洒”始现则是在《世说新语笺疏》之中。这些最早的文字记载显示出潇洒是一种富有
2006年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旨在利用前人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吸收当代学术研究的新发现和新结论,以求通过整理形成一个体例统
期刊
期刊
作为加拿大华文文学的翘楚,张翎的写作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彼岸和故乡的距离使她能够站在一个更合适的位置回望故乡,思考故乡的人和事。在张翎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
我市小杂粮产区农民缺乏良种观念和商品意识,长期处于自产自食状态,播种、收获、储存时不注意品种保纯和留种,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所产小杂粮产品普遍异色率高、粒型不整齐,互
“家乡”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出走”与“回归”的张力中。“家乡”是现实地理存在与精神文化物的结合体,又是人类内在身份与外在身份的临界,同时呈现出个人即时感受与历史惯性
从休宁县城驱车2小时行驶80公里,一路上青山葱翠新芽雏嫩,六股尖三江源溪流奔腾碧波荡漾。翻过10多座莽莽大山后,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皖赣公路边,从海拔1618米的巍峨五华山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