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改进,一个波长所能容纳的带宽能够达到OC-192(10Gb/s)甚至OC-768 (40Gb/s)。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更是大大扩展了光网络的带宽。然而一个业务连接请求的带宽可能较低,若为每个业务提供一个专用波长显然不经济。IP/MPLS over WDM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IP/MPLS层能够提供低速率、细粒度的业务。业务量疏导(Traffic Grooming)技术能够将几个低速率的业务复用到高容量的信道中,并且可以在网络的中间结点进行智能交换。一条光纤的失效可能导致大量业务受阻,所以在光网络中保护技术显得尤其重要,即必须考虑网络的生存性。保护技术可以典型地分为三类:链路保护、分段保护和通道保护。在两层网络中,例如IP/MPLS over WDM,通道保护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层面上:在光层进行保护(PAL Protection at Lightpath)和在连接层(IP/MPLS层)进行保护(PAC Protection at Connection)。在本文中,作者研究了两层网状网中动态业务量疏导的生存性问题,并比较了不同生存性技术的优缺点。在本文第二章,作者研究了IP/MPLS over WDM两层网络中的不同生存性技术,并对各种生存性技术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出了不同生存性技术所适应的工作环境。在本文第三章,作者研究了以提高业务连接可用性为目的的网络生存性,分析了不同的保护策略对业务连接可用性的影响,并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网络吞吐量与可用性的关系。在本文第四章,作者研究了业务持续时间对共享保护算法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业务持续时间的共享光路保护算法SPCHTA(Shared lightpath Protection based on Connection Holding Time Awareness)。通过仿真对比表明,SPCHTA算法比普通不考虑业务持续时间的算法更能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在第五章,介绍了作者进行两层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研究时的软件仿真平台,给出了重要模块结构以及伪码。最后是全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