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民政府积极面对现代战争变化而推行的基层军事制度,抗战中国民兵团在训练民众、落实征兵、武装自卫等方面均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虽然浙江是抗战中最早直面日军兵锋的省份之一,但中日两军沿钱塘江长期对峙的态势、战前浙江较强的工业实力以及因黄绍竑实行抗战新政而形成的浙江团结抗战局面,特别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浙江相对愉快的合作,都是抗战中浙江国民兵团组建相对顺利并能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对国民兵团已经作了不少研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国民兵团在抗战中的角色与历史地位,但仍旧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缺乏具有学术典型意义的个案研究,并且当前的研究普遍侧重于制度层面的研究,国民兵团的社会学影响基本没有涉及。因此,本文在选取相对成功的浙江国民兵团进行深入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意图以介入的视点探讨国民兵团在“新县制”体制下作为国民政府抗战建国重要一环的社会学影响,并分析受制于抗战特殊时期,以及国民党自身弊病,国民兵团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偏离其预定轨道的原因。本文的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浙江国民兵团的成立背景。之后详细梳理了国民兵团的组织制度结构,由国民兵团的中外理论来源入手,细致勾画了从民国初年的学生军训到抗战中国民兵团产生发展的全部沿革过程,并利用民国时期的法规材料,厘清国民兵团的组织结构,辨明其组织功能,最终揭示国民政府组建国民兵团的两大主旨是征兵与集训。本文的第二、三章主要介绍浙江国民兵团的组建过程、组织人事和活动经过,突出浙江国民兵团因地制宜的地方性制度创新。在第四章则利用档案材料,以浙江云和县国民兵团为研究对象,用一种白描的手法展现基层国民兵团的日常组织训练图景。这一白描主要围绕1944年上半年的《云和国民兵团副团长每月工作简报》、云和国民兵团历年来的装备清单以及一份云和国民兵团1940年的射击成绩表展开,试图展现云和国民兵团在抗战中日常生活的原生态。本文的结语则是对国民兵团做的一份评析,认为国民兵团组织制度上的结构性矛盾、自身制度规划的混乱、抗战的压力是国民兵团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在最后本文考察了时代因素对于国民兵团的影响。随着共同抗日这一包容性动力源的不断削弱,国民党与作为时代新因素的共产党围绕国民兵团相互斗争,这促使共产党对于国民兵团的态度经历合作、对抗、渗透三个阶段的转变。而作为“新县制”的组成部分,国民兵团的制度设计完全与“新县制”的基本架构相配套。在“新县制”的体制下,国民兵团作为“新县制”进军中国广大农村的先锋,成为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直接交锋的场域,是国民政府高举民族主义大旗,为抗战建国规训合格国民的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