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关于隐喻的阐述。在众多的隐喻理论中,我们认为由认知语言学家所提出的隐喻的认知观最具解释力。 以往的隐喻研究绝大多数都局限于隐喻在词汇层面的体现,而隐喻在语法层面的体现则很少被讨论,尽管有少数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语法隐喻的存在。 韩礼德关于语法隐喻的讨论标志着语法隐喻研究的真正开端。韩礼德的观点丰富了隐喻理论,并且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然而,韩礼德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重新探讨语法隐喻。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而词汇和语法形成一个象征符号的统一体。所以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的词汇层面,也存在于其语法层面。并且,语法符号和词汇符号一样都是有意义的。在语法符号原有的语法意义不足以表达新的概念或范畴时,正是语法隐喻使其语法意义不断得到扩大,使语言得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人类认知。我们认为语法隐喻指的是语法符号在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语法所指,获得了新的语法意义。 在运用易仲良英语语法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我们集中讨论了时态范畴和体态范畴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在语法隐喻过程中,现在时态的语法标记式-φ,-es/s在其核心语法意义“现联性”从时间域映射到想象域的过程中,获得了除原有语法所指“时间现联性”之外的新的所指“想象现联性”。过去时态标记式-ed的核心语法意义“距离性”从时间域映射到心理域和客观真实域后,-ed的语法所指由原来的一个(时间距离)扩展到三个:时间距离,心理距离和客观真实性距离。体态标记式be(a)+-ing的原有语法所指“动态过程性”中的“过程性”意义被映射到静态域和姿态域后,又产生了两个新的语法所指:静态过程性和姿态过程性。这些语法符号的意义因此得到不断丰富。我们关于语法隐喻的新观点能成功地解释那些用以往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 总之,本文在分析评价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对语法隐喻进行重新探讨,是对语法隐喻研究的一个全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