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城市的蓬勃发展,人们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开始从农村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去寻找更多的机会,成就更好的生活。随着人们的大规模向城市涌入,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人口的增加,带来了更多的物资交换、贸易交往、文化交流,城市更加发展壮大,变得越来越文明、富裕。所谓物极必反,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受地理位置、空间限制、资源总量等各方面因素掣肘,持续的无序的庞大人口变成了制约城市良性运行的因素。从历史上看,国外发达城市均存在“大城市病”,只不过严重程度不同。具体到北京,作为中国的超大型城市,出现了一系列“大城市病”隐患,诸多隐患背后的直接影响因素在于城市的单一中心结构,人口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例如,人口增速过快、突破规划上限、人口分布不均衡、不协调等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困扰。近些年,北京为控制人口作出了不懈努力,但只要单一中心结构的发展模式不变,人口发展的均衡就很难实现。中央选择在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北京的人口进行总量调控,推动人口均衡分布,重点疏解中心城的人口,这对于保证北京城市的正常运转具有重大意义,对解决“城市病”有助推作用。对于通州本身来讲,把北京城市副中心精准定位为行政副中心、高端商务服务区、文化旅游区和和谐宜居示范区,通过高水平的建设和管理,城市副中心将产生反磁力。这将显著提升通州区城市发展水平,进而改善通州区人口结构,包括地域结构、自然结构和质量结构,最终整体促进通州人口均衡发展。本文以相关数据和实例为研究基础,依托人口均衡发展和城市副中心相关理论,以及城市副中心对人口均衡的影响,首先,从人口数量规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人口的配比程度三个维度全面描述了通州人口发展的现状,在数量规模方面,比较了2016年通州区和北京市的人口规模情况,并阐释了人口、经济指标占北京市的比例情况,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阐述了小学、中学和大专各个阶段的人口占比情况,在人口配比方面,从年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其次,剖析了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比如人口规模问题、人口素质问题、人口合理配比问题,并从公共服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控思路等方面,探究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再次,根据城市副中心的规划,着重从四个定位方面,阐述了未来副中心建设将对通州人口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最后,从严控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和质量、合理规划配比人口三个方面,对北京城市副中心人口结构优化、均衡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在严控人口方面,重点从土地、投资、政策3个层面阐述,在提升素质方面,既要引进大量高端人才,又要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在规划配比方面,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提出对策。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背景,研究如何制定好政策来推动通州区的人口均衡发展,进而解决通州区人口存在的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得益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保障,也为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提供更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