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貉、貂源伪狂犬病毒分离鉴定及gC基因表达

来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0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引起的一种多种动物共患的烈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奇痒、呼吸困难、母畜不孕、流产、死胎等。自2011年末疑似PR在我国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的毛皮动物中大量出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探寻病原学依据,从患病狐、貉、貂脑组织病料中分离到Fox1、Rac1、Mink1等多株PRV,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分离毒株接种MDCK细胞均呈现出疱疹病毒特征的细胞病变。通过电镜,可观察到100~180 nm带有囊膜的病毒粒子。攻毒家兔和小白鼠均表现出典型的PR症状,并从脑组织中再次检测到PRV gB基因,证明分离病毒为PRV。进一步对Fox1、Rac1和Mink1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其在MDCK细胞上的TCID50可达10-7.83/mL~10-7.5/mL,对氯仿和胰酶敏感,在pH5~pH9的环境中稳定,对热具有较强的耐受性。测定Rac1对小鼠的LD50为10-4.8/mL。通过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本试验获得的狐、貉、貂源毒株与CLW2014-1株、TJ株、ZJ01株等近年来分离的猪源变异强毒株亲缘关系最近。并且在Rac1株gE蛋白48位、497位和gC蛋白63~69位,观察到了变异毒株特有的3处标志性插入。表明造成此次狐、貉、貂PR流行的毒株并非疫苗株或国内早期流行毒株,而极有可能是近年来新出现的PRV变异株,这为我国狐、貉、貂PR的防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PRV Rac1株gC基因膜外区,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的T7启动子下游和pGEX-6p-1的Tac启动子下游,构建gC-His和gC-Gst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经Western blot鉴定成功获得目的蛋白,表达产物分子量大小分别为70 kDa和76 kDa。表明成功表达gC膜外区蛋白,为进一步的免疫学研究,新型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弧形钢闸门主框架是特定约束条件下的钢框架,钢框架稳定性的研究是钢结构研究领域中一个主要课题,尤其对现实具体工况下钢框架结构稳定性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现行SL74—95
水源涵养是森林的重要生态功能,以往对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大多基于林分尺度或坡面尺度,量化流域尺度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既是水资源管理的需求也是多年来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本文分析了感潮枢纽及其调度的特点,在研究了感潮枢纽调度可能的调度目标、约束条件、边界条件基础上,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感潮枢纽的调度模型,并给出调度模型求解的范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