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生物力学性质的改善、椎体高度的恢复、骨水泥外渗漏情况,对单球囊与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复位作用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30个骨质疏松椎体标本,按配对设计,分配到双球囊双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双球囊组)、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单球囊交替组)及单球囊单侧跨中线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单球囊跨中线组)。经万能力学试验机轴向加载,制成椎体压缩骨折,压缩程度为25%,并记录制成骨折时的最大负荷(即屈服点)及刚度数据。双球囊组将椎体压缩骨折标本行双侧协调扩张双侧球囊;单球囊交替组将椎体压缩骨折标本行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单球囊跨中线组将椎体压缩骨折标本行单球囊单侧跨中线扩张。然后将骨水泥强化治疗的椎体再次经万能力学试验机轴向加载,再次记录骨水泥注入后最大负荷及刚度数据。椎体标本在骨折前、后及骨水泥注入后均测量椎体高度,计算椎体高度恢复率。并且,两组椎体标本均在骨折前、后、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注入后行计算机体层成像(CT)薄层扫描并行三维重建,观察骨折情况和骨水泥分布及渗漏情况。
结果:单球交替囊组、单球囊跨中线组和双球囊组均能增加椎体最大负荷和恢复刚度。双球囊组、单球囊交替组及单球囊跨中线组在骨折椎体的高度恢复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双球囊组、单球囊交替组及单球囊跨中线组骨水泥均分布比较均匀、集中,三组中仅有单球囊交替组见1椎骨水泥自椎体外侧缘骨皮质断裂处少量溢出,双球囊组及单球囊跨中线组未发现有骨水泥渗漏至椎体外。
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双球囊组单球囊交替组和单球囊跨中线组椎体后凸成形术均能增加椎体最大负荷,恢复椎体的刚度及高度,在骨水泥的渗漏方面双球囊组、单球囊交替组及单球囊跨中线组骨水泥的渗漏率极低。单球囊跨中线扩张技术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放射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