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臣诗歌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90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社会生活发展的新动向导致社会旨趣的变迁与士人生存状态的变化,由此引起的山人群体的分化,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中晚明时期科举失败的士人很多,其都以山人自称,必然导致这一群体的鱼龙混杂。当时以山人之名,欲“营二窟以居”、“谋在稻粮”的山人已经严重影响了山人群体的声誉。而“万历年间三大布衣诗人”之一的沈明臣作为山人侠的代表,为山人群体正名。通过对其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山人侠与一般山人的不同之处。此外,作为明代文学组成的重要区域,浙东文学在中晚明文学中大放异彩。而沈明臣是中晚明浙东众多文学旗手中的重要一员,并在张时彻去世后成为整个浙东诗坛的领袖。通过对其诗歌的研究,我们既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价值,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晚明时期浙东诗坛的发展状况。  本论文通过对沈明臣生平、家世的考订,及其一生之游历与交友的探索,在深入分析其诗歌内容与实践经历的基础上,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山人相区别,进一步确定其“山人侠”的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诗歌进行了行侠书写意义上的解读,发现其区别于一般山人的闪光之处。本论文在对其诗歌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做出深入、准确的解读,得出沈氏诗歌具有意象独特、诗境澹荡明丽、风格挥霍雄浑的艺术特色,并发现沈明臣诗歌具有明显的宗李白的风尚。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如下得出结论:对于中晚明诗坛而言,沈明臣的贡献在于,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在中晚明时期诗坛复古的大环境下,为将复古潮流推向高潮作出贡献,并以一己实践为复古派扫除模拟剽窃之弊做出努力,指出一条创作道路。就在诗坛上的地位而言,在甬上(浙东)诗坛,沈明臣是继张时彻之后操持诗柄之人,但在全国范围内,沈明臣更多的是一种声誉方面的影响。由于存诗太富,《四库丛书存目丛书》言沈明臣诗有“沙中金屑”之憾,但“万历年间三大布衣诗人”之一的称号终究是对沈明臣诗歌创作的认可与褒扬。
其他文献
江西诗派是宋朝最大的诗歌流派,同时亦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一支诗歌流派。在古典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江西诗派更是贡献巨大。  江西诗派所论诗歌理论涉及多个层面,而
明代毛晋编刻的《六十种曲》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传奇总集。刊行以来,学者已从词汇、校勘、文学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其中的词汇而言,之前的研究多
采用SHS离心法制备了Al2O3陶瓷内衬复合钢管,利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法对陶瓷内衬的显微组织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测试了陶瓷层的抗剪强度、孔隙率以及耐腐蚀性
应用非平衡闭合磁控溅射技术在渗碳淬火基体上制备了类石墨复合膜,用SEM、AFM和TEM分析了金属基类石墨复合膜的表面形貌和截面结构,并测试了类石墨复合膜的摩擦学特性。结果
传统的文学史主要是以作家生平加作品解读构成,而这一情形正在走向某种重复甚或导致文学史图景欠完整的困境。以接受美学的观点为出发点,将读者接受纳入研究视野,可以为文学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