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类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Man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从亚里士多德的替代论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隐喻研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引起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 概念隐喻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强调通过体验人和世界之间的互动来认识世界。概念隐喻之所以成为隐喻研究一个革命性的转折点,在于它提出了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思想和行为当中,我们所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本质上就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种。通过对概念隐喻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思维运作的奥秘。通过对不同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及文化上的差异,对语言教学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思维类概念隐喻。本文定量选取了英汉语中12个思维类名词进行考察,如:“thought”、“idea”、“mind”、“notion”、“opinion”、“view”、“思绪”、“想法”、“观念”、“念头”、“思想”、“观点”。通过对422个思维类隐喻表达的研究,本文论述了英汉语中思维类概念隐喻的类型、英汉思维类概念隐喻的异同,并对前人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做出了验证和补充。 本文结论如下。思维几乎可以被喻为任何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而绝不仅仅局限于前人所研究的身体、食物、商品等等。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思维类概念隐喻呈现出很大的共性,这一点说明人类思维具有普遍性。虽然思维的喻体偶尔也可以是抽象事物,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思维的喻体还是具体的事物,这一点验证了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即思维的体验性。 英汉语言的思维方式也具有很大差别。相对来说,汉语思维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多用具体的形象来描述对思维的理解。中国文化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只有人才能有意识地活动,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多以有灵名词做主语。思维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受人的操纵,不能主动活动,因此思维类名词在汉语中很少做为主语。西方文化是以自然为本,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英语中多用被动句,由无灵名词做主语,因此思维获得了相对较大的主动性,思维类名词在英语句子中做主语也比较常见。汉语中,思维被喻为容器时是一个整体,不可再分;英语中,这个容器却可以再分成几个部分。这说明汉语思维具有模糊性和整体性,而英语思维具有精确性和分析性。汉语中,心和脑都被视为思维的容器;英语中,脑是思维的唯一容器。由于长期受农业经济的影响,汉语中出现了思维是土地的隐喻,而在英语中则似乎没有类似的隐喻出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