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族形成、发展、壮大历程的历史文化典籍,内容涵盖蒙古族军事、思想、文化、文学等多方面,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蒙古秘史》的英译本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四个完整的英译本,为《蒙古秘史》走向世界,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起了关键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却少有人对其给予关注并展开翻译研究。近年来,虽然由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以及零星的几个硕士研究生对《蒙古秘史》进行英译研究,但与其他典籍名著的翻译研究相比,显得极为单薄。为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对《蒙古秘史》进行了翻译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由美国人类学家帕尔默(Gary B.Palmer)于1996年提出,主张从认知的角度,即意象,来研究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以帕尔默定义的意象为中介概念,对《蒙古秘史》以及奥侬和柯立甫两位学者的译本展开了对比分析。由于意象这一概念非常广,包含多种形式,所以笔者结合翻译研究的特点,从简单意象、复杂意象、音韵意象以及隐喻(在文化语言学中被视为一种意象)四个方面对原文与译文,以及两个译本之间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意象的翻译研究,本文旨在探寻:1)原文意象在目的语中重构时,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2)利用目的语重构同一原文意象时,奥侬译本和柯立甫译本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蒙古秘史》中的文化意象被译入英语时,出现了语言上的冗长,意象上短缺、侧重点不同、重构错误等现象,而这些与蒙古语和英语两个语言系统的表达差异、以及两位译者的个人认知差异有着紧密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两个译本,研究发现在构建同一原文意象时,两个译本在语言以及意象的各个维度上存在差异。但由于差异结果不具有规律性,因此无法归纳出哪个译本更好地翻译了原文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