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举重是我国传统优势项目,挺举是举重比赛的第二个竞赛动作,其成败与否直接影响比赛的总成绩。对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挺举技术进行研究可以为教练员及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进行实时反馈与评价提供理论参考,为举重实时技术诊断及评价软件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实时进行运动技术诊断和实时运动反馈奠定评价基础,实现了举重技术实时反馈的需求。该研究满足了教练员,运动员迫切希望能够对挺举技术进行快速诊断和评价以及进行实时反馈的要求。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了基于Kinect技术研制的举重实时评价反馈系统,采用三维运动学数据实时采集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2014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期间,所有级别采用箭步式上挺的132名运动员的全部试举进行采集,并选取其3次试举中的最好成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通过对运动员挺举技术动作中各个阶段杠铃的高度、速度、水平方向的位移和运动轨迹进行研究,获得挺举技术关键指标的标准。并通过建立发力点、杠铃速度最大点、杠铃高度最大点的回归模型,揭示挺举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和规律。研究结论:1、提铃至胸部分杠铃高度最大时的相对高度是59.6±2.7%,惯性上升阶段杠铃上升的相对高度为12.0±2.9%,杠铃回落距离是运动员身高的12.0±2.9%;发力点的杠铃相对高度、速度最大点的杠铃相对高度各级别间具有显著性差异。2、上挺部分杠铃最大高度时的相对高度是94.7±1.8%,惯性上升阶段杠铃上升的相对高度为13.7±1.6%,发力点杠铃的相对高度、杠铃速度最大时杠铃的相对高度和杠铃回落的距离各个级别间具有显著性差异。3、预蹲过程中杠铃的相对深度为10.3±2.0%,杠铃的速度为0.85±0.08m/s。4、提铃至胸部分发力点杠铃的速度是1.18±0.10m/s,杠铃的最大速度是1.31±0.10m/s;上挺部分发力点杠铃的速度是1.16±0.12m/s,杠铃的最大速度各个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5、本次研究建立了132例数据极限强度下(比赛条件下试举成功的最大重量)试举成功的运动员身高与杠铃最大高度以及运动员身高与发力点高度的一元回归方程,运用方程就可以根据运动员的身高推算出该运动员在试举极限重量时是否具备完成试举的必要条件、发力的时机是否合理。经检验方程可靠有效(p<0.01),适用于实际训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