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广泛蔓延,引发了大范围的经济衰退,金融的不稳定性不断加剧,银行体系也呈现出较强的顺周期性。基于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以下简称BCBS)为弱化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对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通过制定《巴塞尔协议III》(以下简称“Basel III”)构建了逆周期资本监管体系,实行逆周期资本缓冲及一系列相关监管要求。资本缓冲的提出,要求银行业在经济繁荣时期,按照监管要求逐年增加资本缓冲,减少因为经济萎缩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2013年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宏观审慎逆周期监管道路进行探索,通过引入并改进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修正完善资本监管体系,强化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效果。在Basel III和资管新规的指引下,调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成为了我国目前实施资本监管的一项重要手段。然而,出于现实因素考虑,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往往高于监管要求中提出的最低水平,即我国银行运营过程中始终存在一定量的资本缓冲。因而,探究我国银行业信贷的波动情况是否与资本缓冲的调整情况有关,资本缓冲的调整是否会随经济周期变化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以及资本缓冲通过何种渠道影响了银行信贷,亟待进一步探索。基于此,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基于官方阐释和权威学者观点,提出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概念界定,并分析银行持有资本缓冲的动因;其次,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历年我国颁布的资本缓冲相关条例进行梳理,并通过构建统计图表直观阐释近年来我国资本缓冲的发展历程;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对不同经济条件下资本缓冲影响银行信贷行为的作用机理进行剖析,同时探索影响银行信贷行为的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最后,鉴于我国商业银行自2005年汇率改革后上市,各银行披露数据较全,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5-2018年28家商业银行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构建了资本缓冲—信贷调整动态面板模型,使用两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法针对“资本缓冲如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这一议题进行研究,并验证前文所述影响渠道的有效性。依照本文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存在逆周期性。经济景气期,信贷增速不断放缓;经济萎缩期,信贷增速反而会提高。(2)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与信贷增速的波动方向相悖,资本缓冲的逆周期调整强化了银行信贷行为的逆周期性,监管政策达到了抑制经济过度波动的预期效果。(3)逆周期资本监管背景下,信贷增速与银行规模、拨贷比均呈显著负相关,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面对风险的经营策略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银行的经营行为通过资金的收紧和投放对信贷市场产生直接影响。(4)本文验证了资本缓冲的环比增长率可以在不同的经济周期条件下,通过“银行的资本渠道”和“银行的信贷渠道”这两种渠道利用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在资本渠道中,存款利率同资本缓冲的交互项与信贷增速显著负相关;在信贷渠道中,存款准备金率同资本缓冲的交互项与信贷增速显著正相关,说明上述两种渠道均可以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