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NF/TrkB信号通路参与痛厌恶情绪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觉的成分包括痛感觉和痛情绪两个部分,其中痛感觉成分主要是对刺激的性质、强度和部位等的判断,而痛情绪成分主要是疼痛所伴随的不愉快和痛厌恶等感受。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最常见的慢性痛之一,常表现为痛觉过敏、触诱发痛和自发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常常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工作和生活能力,还会增加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的发病率,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伤害,长期的治疗还对患者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大脑前扣带皮层吻侧部(rACC)神经元是介导慢性痛相关负性情绪形成的重要脑区。神经损伤后大脑rACC神经元活性增加,抑制该部位神经元的激活或手术切除该部位神经元,能够显著缓解慢性痛相关的不愉快反应。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在学习、记忆、和介导突触传递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rkB作为其高度特异性受体,参与了众多神经元活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是MAPK家族的重要分子之一,ERK的激活在神经元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等过程中必不可少。近期研究表明,大鼠脑ACC注射TrkB受体拮抗剂,能够明显抑制ERK蛋白的激活,进而缓解炎性痛大鼠的痛厌恶情绪反应。但是,该通路是否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相关负性情绪体验的形成还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行保留性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手术,建立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结合机械性刺激诱导的条件位置回避(CPA)行为学实验,综合探讨rACC神经元中BDNF信号通路是否能够诱导神经病理性痛相关厌恶情绪的形成以及该过程形成的确切分子机制。  第一章 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建立  目的:本部分旨在建立大鼠保留性坐骨神经分支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神经病理性痛是否伴随着痛相关厌恶情绪的形成。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手术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手术组(SNI组)大鼠行保留性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手术;假手术组(Sham组)大鼠行假手术;空白对照组(Naive)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3、7、10、14天用Von Frey测量仪检测大鼠术侧后爪的机械痛阈值,用PWT表示。术后第7天,各组大鼠行机械性刺激诱导的条件位置回避训练(MS-CPA),检测痛相关厌恶情绪的形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大鼠术后第1天术侧后肢缩爪阈值开始降低,术后第7天,阈值达到平稳的低值。此外,条件位置回避训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只有手术组大鼠在机械性刺激作用下产生了明显的CPA,反映了痛相关厌恶情绪的形成。  结论:通过行保留性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手术成功建立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发现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往往伴随产生痛相关厌恶情绪反应。  第二章 大鼠脑rACC神经元中BDNF参与形成CPA的分子机制  目的:本部分旨在探讨大鼠脑rACC中的BDNF蛋白如何参与形成条件性位置回避反应(CPA)。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组。SNI组:即手术组,大鼠行保留性坐骨神经损伤手术;Sham组:即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Naive组:即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CTX-B-R组:手术组大鼠脑rACC局部注射TrkB受体拮抗剂CTX-B;CTX-B-P组:手术组大鼠脑PFC局部注射TrkB受体拮抗剂CTX-B;BDNF-R组:正常大鼠脑rACC局部注射外源性BDNF;BDNF-D组:正常大鼠脑rACC局部注射DMSO作为对照;BDNF-C组:正常大鼠脑rACC局部注射CTX-B和外源性BDNF;正常大鼠脑rACC局部注射CTX-B;BDNF-P组:正常大鼠脑PFC局部注射外源性BDNF。  术后第7天,分别取大鼠rACC和PFC脑组织,采用ELISA、RT-PCR以及Westernblot实验技术检测该脑区BDNF及其特异性受体TrkB的表达情况。各组大鼠行条件位置回避训练(CPA),检测痛相关厌恶情绪的形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只有SNI组大鼠脑rACC神经元中BDNF及TrkB的表达显著增高,且能够产生明显的条件位置回避(CPA),而脑rACC(而非PFC脑区)中提前注射TrkB受体拮抗剂CTX-B能够阻断CPA的形成。此外,还发现,正常大鼠rACC(而非PFC)脑区注射外源性BDNF同样能够诱导CPA的形成,而该过程能够被TrkB受体拮抗剂CTX-B所阻断。  结论:大鼠脑rACC中的BDNF通过结合其特异性受体TrkB参与CPA的形成。  第三章 BDNF/TrkB信号通路通过激活ERK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相关厌恶情绪的形成  目的:本部分旨在研究下游分子ERK是否以及如何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相关厌恶情绪反应的形成。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组。SNI组:即手术组,大鼠行保留性坐骨神经损伤手术;Sham组:即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Naive组:即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U0126-SNI组:手术组大鼠脑rACC局部注射高度选择性MAPK抑制剂U0126(能够抑制下游ERK的活化);CTX-B组:手术组大鼠脑rACC局部注射TrkB受体拮抗剂CTX-B;BDNF组:正常大鼠脑rACC注射外源性BDNF;U0126组:正常大鼠脑rACC局部注射U0126;U0126-BDNF组:正常大鼠脑rACC局部注射U0126和外源性BDNF。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取rACC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等实验技术检测该脑区p-ERK的表达情况。此外,各组大鼠行条件位置回避训练(CPA),检测痛相关厌恶情绪的形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只有SNI组大鼠脑rACC中p-ERK的表达显著增高,而脑rACC中提前注射MAPK拮抗剂U0126能够明显阻断ERK的活化;当提前于脑rACC神经元注射TrkB受体拮抗剂CTX-B,发现p-ERK的高表达能够被显著抑制。此外,还发现,正常大鼠脑rACC脑区注射外源性BDNF能够诱导ERK的活化及CPA的形成,而该过程能够被p-ERK特异性受体拮抗剂U0126所阻断;当提前于脑rACC神经元注射TrkB受体拮抗剂CTX-B,发现p-ERK的高表达能够被明显抑制。  结论:大鼠脑rACC中BDNF/TrkB信号通路通过激活下游ERK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相关厌恶情绪的形成。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