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治疗术后长期疗效,研究影响其长期预后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自1993年]月至2016年12月因布加氏综合征入院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符合入组标准患者生存情况进行随访,随访到患者154名。分别根据布加氏综合征不同分型方式(下腔静脉型、肝静脉型、混合型和不同治疗选择(下腔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肝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支架置入术、TIPSS等)、不同预后评分(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Rotterdam评分、Clichy评分)等进行分析,比较各组生存率、血管通畅率情况,并分析可能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IVC术后患者下腔静脉压力由18.45±6.93mmHg降至12.76±5.03mmHg,压力降低较为明显(P<0.05);HV术后患者肝静脉压力由25.93±8.61mmHg降至14..34±5.77mmHg,压力降低同样明显(P<0.05)。2.不同分型(IVC型、HV型、IVC+HV型)、不同预后评分(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Rotterdam评分、Clichy评分)、不同术式(下腔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肝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支架置入术)之间BCS患者术后1年、3年、5年、10年累积生存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IVC型患者行下腔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累积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HV型两种术式累积生存率也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不同分型(IVC型、HV型、IVC+HV型)、不同预后评分(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Rotterdam评分、Clichy评分)、不同术式(下腔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肝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支架置入术)之间BCS患者术后1年、3年、5年、10年累积血管通畅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IVC型患者行下腔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累积血管通畅率未见明显差异,HV型两种术式也未见明显差异(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Cr、GGT、ALP与BCS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关;logistics多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则仅提示Cr与术后生存率相关(P<0.05)。5.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均考虑D-dimer与血管通畅率相关,提示D-dimer可作为血管通畅率的重要预测指标(P<0.05);6.BCS复发可能与BCS分型(HV型)、饮酒史等因素相关,且症状、体征相关性分析结果也均指向HV型患者;进行T检验考虑,WBC等因素可能与其复发相关(P<0.05);结论:1.BCS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相对较高,不同分型(IVC型、HV型、IVC+HV型)、不同预后评分(Child Pugh评分、MELD评分、Rotterdam评分、Clichy评分)、不同术式(PTA、PTA+stent)均有较高的累及生存率;血管支架置入术较血管成形术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并无明显优势。3.BCS患者术后累积血管通透性较好,不同分型(IVC型、HV型、IVC+HV型)、不同预后评分(Child Pugh评分、MELD评分、Rotterdam评分、Clichy评分)、不同术式(PTA、PTA+stent)均有较好的血管情况改善,均有较高血管通畅率;血管支架置入术较血管成形术在改善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并无明显优势。4.Cr、GGT、ALP与BCS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关,Cr对于BCS介入术后患者生存率的预测价值较高。5.D-dimer与BCS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相关,对于BCS介入术后患者血管通畅率具有预测价值。6.BCS复发可能与BCS分型(HV型)等因素相关,WBC等因素可能与其复发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