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在大多数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反社会行为在时间和范围上能够得到及时的限制,但也有个别案件,表现为更加严重和持续的刑事犯罪。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相对不成熟,责任能力受限,加之性格脆弱,因而青少年罪犯使法律制度面临特别的挑战。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多数西方国家将青少年犯罪区别于成年人犯罪对待。较为典型的是,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和司法实践受到“福利模式”和“公正模式”双重理念的交替引导。福利理念依赖违法犯罪的社会情景模式,即将青少年犯看作为需要康复的儿童,他(她)的未来前程应当予以特别考虑。在福利模式中,一般观念认为,青少年犯罪人,与成年犯罪人相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得到积极的改善。相反,公正理念认为,犯罪行为应该导致成比例的、可预见的刑罚后果,无关于任何可能的犯罪人治疗需要。“个人需要”和“比例原则”之间尽管存在内在矛盾,但是理想的刑事干预措施应当在增进社会福祉同时促进公平正义。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是在社区对青少年犯罪人予以行刑监督、教育改造和帮助服务活动的总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不断进行刑罚制度改革,并遵循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所倡导的行刑社会化、个别化和科学化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社区矫正正是结合本国国情所尝试的一种更为有效、更为人道、更为文明、更为经济的处理犯罪行为和犯罪人的刑事(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服刑人员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改造服刑人员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服刑人员的总称。国外社区矫正的实践证明,社区矫正不仅有利于提高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减轻国家的行刑成本。本文采用实证的、历史的、比较的综合方法,从刑法学、犯罪学和矫正学的视角,对青少年社区矫正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建议。本文共分5章,每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说明作者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青少年犯罪适用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首先,界定我国语境下青少年的概念,并且阐述社区矫正的概念及其移植背景。其次,全面梳理青少年犯罪处遇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审前羁押、监狱矫正、未成年管教所、工读学校和社区帮教制度。最后,讨论青少年犯罪适用社区矫正的价值与悖论。第三章,“上海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实践”。这部分内容通过分析近十年全国和上海地区青少年刑事司法数据来观察青少年犯罪形势,了解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的成果,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全国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和趋势;二是上海青少年刑事案件的实证分析;三是上海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监管与社区矫正。第四章,“外国及我国港台地区青少年犯罪的社区矫正”。本章对外国和港台地区的青少年社区矫正进行详细的介绍,对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英国处理青少年刑事案件遵循“公正模式”兼顾“福利模式”的刑事政策,往往会给青少年犯罪人三次改过机会。第五章,“完善青少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的建议”。本章分为三节,其一,完善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法律体系,提出了两项建议,明确青少年犯社区矫正法律规定和完善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措施;其二,转变刑罚观念,坚持两项青少年犯刑事处罚原则,就是以非羁押为主、羁押为例外原则和非监禁刑处理原则;其三,施行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个案矫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