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家兔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家兔血清IL-1、IL-6,TNF-α浓度在后肢缺血再灌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炎性因子IL-1、IL-6,TNF-α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只新西兰家兔,平均体重3kg,雌雄不限,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制作兔子右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IR组),每组分别于缺血前0h与缺血4h再灌注后3、6、9、12、15h采血。所取血液静置1h后常温离心10min(3000r/min),分离血清,装入EP管,-80℃保存。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IL-1、IL-6,TNF-α的浓度。并分别取右后肢肌肉组织用滤纸吸干血迹后立即放入稀甲醛溶液中固定。标本经脱水、石蜡包埋等做成10μm厚的切片,每张切片用苏木精及伊红染色,由同一个观察者按照单盲的原则评估。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各时点血清IL-1、IL-6、TNF-α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并且各炎性因子血浆浓度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升高,而假手术组不同时段各炎性因子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2.缺血再灌注后IL-1、TNF-α在9h达到峰值(P<0.05),而假手术组不同时段各炎性因子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3.缺血再灌注后IL-6在12h达到峰值(P<0.05),而假手术组不同时段各炎性因子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4.对下肢肌肉切片进行镜下检查可见,假手术右下肢的是正常骨骼肌结构。再灌注后右后肢的肌肉切片可见炎症反应及肌间隙水肿,但肌肉组织正常未见明显坏死。结论1.成功制备了兔子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血清炎症因子IL-1、IL-6、TNF-α参与了缺血再灌注对后肢的损伤;3.检测炎症因子IL-1、IL-6、TNF-α在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段的血清浓度可作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和发展的监测指标;4.IL-6可预测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TNF-α可诱发IL-6的产生,从而激发炎症连锁反应;5.缺血再灌注后产生炎症因子对组织有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