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二酚对Aβ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la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减退、痴呆、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其特征性病理学改变是神经纤维缠结(neuofibrillary tangie,NFT),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以及老年斑(seniteplaque,sp)的形成。β淀粉样蛋白(Aβ)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它的异常沉积是A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β淀粉样蛋白具有神经毒性,可诱导神经元凋亡。用Aβ25-35直接诱导PC12细胞凋亡建立AD细胞模型是体外进行AD研究的理想模型。
   大麻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植物,很早就有相关的记载。大麻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四氢大麻酚(THC)、大麻二酚(CBD)。与THC不同的是,CBD是大麻中的非成瘾性成分,能阻碍THC对人体神经系统影响,并具有抗炎、抗惊厥、抗精神病、抗氧化、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作用,大麻二酚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化合物,有些研究显示它有神经保护作用。
   本实验以Aβ25-35损伤PC12细胞为模型并用CBD进行预处理,观察CBD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的存活率、细胞形态、凋亡率和细胞的SOD活性的影响,研究CBD是否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将培养的PC12细胞,用不同终浓度的CBD(0.1μmol/L,0.5μmol/L,1μmol/L,5μmol/L),处理2h,再加入10μmol/LAβ25-35(Aβ25-35临用前与37℃放置2d使其凝聚)继续培养。每次实验均分为正常对照组(0μmol/LAβ25-35)、Aβ25-35损伤组(10μmol/LAβ25-35)和CBD处理组(CBD+Aβ25-35)。1、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将PC12细胞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分组分别加药,加入MTT20μl继续培养4h,加入DMSO150μl,用酶标仪在570nm波长处读取各组细胞的吸光值(OD值),减去背景OD值。2、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3、Annexin—V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将PC12细胞接种于25ml培养瓶中,将等体积的细胞悬液和PI染液混合,按分组分别加药。收集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送流式细胞仪检测。4、检测细胞内抗氧化酶SOD的活性。数据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用t检验。认为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β25-35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较OD值及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CBD处理组与Aβ25-35损伤组相比OD值及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具有浓度依赖性。
   2、HE染色及电镜观察:(1)对照组:正常PC12细胞单层生长,胞体饱满,细胞数量多,细胞间联系紧密,相互交织成簇状;(2)Aβ25-35损伤组:胞核固缩、胞浆皱缩,细胞数量明显减少;(3)CBD处理组:部分细胞可见胞核固缩,细胞数量较Aβ25-35损伤组明显增多。
   3、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A损伤组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升高,CBD处理组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降低。
   4、SOD活性的检测:Aβ25-35损伤组PC12细胞SOD的活性明显下降,CBD处理组PC12细胞SOD的活性较Aβ25-35损伤组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CBD可以抑制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降低和凋亡率增高,抑制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SOD的活性降低。对细胞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术前评估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瘤样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者的手术效果,为优化膜部瘤样VSD患者的治疗方案及评估手术风险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1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膜部
目的:研究不同负荷游泳运动后SD大鼠骨骼肌31P—MRS的变化,以及与Desmin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将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安静对照组、半力竭游泳组、力竭游泳组,麻醉后用MRI进行31P—MRS采集(TR:6000ms,TE:0ms),测量Pi、PCr、ATP峰下积分面积并计算Pi/PCr、Pi/ATP、PCr/ATP。扫描后立即处死取材,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学位
目的:①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原发肿瘤分期(T分期)方面的价值。②探讨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区域淋巴结分期(N分期)方面的应用价值,以及CT密度和双时相显像在淋巴结性质判定方面的作用。③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18F—脱氧葡萄糖(FDG)摄取与病理分期(T和N分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
学位
目的:无血管化是角膜的主要特征。在感染、外伤及其他原因诱导下,可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引起视力严重损害。新生血管形成机制复杂,许多生长因子和调节因子参与这一过程。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
缺血性卒中是一类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严重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即使幸存,也大多遗留永久性残疾。它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目前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措施主要包括早期血供的恢复与缺血神经元的保护治疗。但恢复血液再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措施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h),病人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而超过治疗时间窗再恢复血流,不但不能减轻因缺血造成的神经
学位
第一部分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超声影像评价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该模型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比较评价,为该模型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开腹直视下穿刺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20只日本大耳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分别于接种后2周、4周行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及超声造影检查,半定量分级法分别比较三种超声对肿瘤血流检测率的敏感性,每次超声检查后随机处死10只荷瘤兔,测量肿瘤的实际大小取
研究目的:1.通过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动态增强磁敏感加权灌注成像相关灌注指标,探讨3.0T MR灌注成像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2、通过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患者1H-MRS代谢物含量的变化,探讨MRS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胶质瘤患者共41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14-67岁,平均年龄为40.5岁。需同时
学位
目的:Fahr病又称特发性基底节钙化(idiopathic 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o n,IBGC),是一种以基底节及大脑其他部位钙化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疾病。目前已发现五个致病基因SLC20A2,PDGFRB,PDGFB,XPR1ISG15。其中PDGFRB目前在全球仅发现4个突变位点,迄今为止,在中国人群中尚无PDGFRB突变的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广泛收集中国汉
氧化三甲胺(TMAO)是肠道菌群代谢物,已被证实与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糖尿病、慢性肾病、非酒精性肝脏疾病、阿尔兹海默病,周围动脉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但与衰老包括脑老化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文献报道,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健康人血浆TMAO水平与增龄的关系以及TMAO干预对小鼠脑老化及其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影响研究,探讨TMAO是否能促进脑老化的进程及其可能机制,为肠道菌
学位
目的:通过检测HIE患儿血清中TGF—β1的浓度,同时以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作为判定脑损伤程度的标准,探讨HIE患儿早期血清TGF—β1浓度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28例不同程度HIE患儿伤后第1、2-3、7天血清TGF—β1的浓度和20例非HIE足月新生儿(对照组)生后第3天血清TGF—β1的浓度。2、在采血前对不同程度HIE患儿和非HIE足